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打罵教育佔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説人們會説“棍棒底下出孝子”。於是在提到打罵的時候,很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屬於典型的中國式教育。近年來,西方教育理念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父母們認為西方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不打不罵才是真正適合孩子成長髮展的。於是有很多父母開始奉行快樂教育,對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嗤之以鼻。那麼是不是説不打不罵就是對孩子好呢?
熊孩子從28層扔下15個啤酒瓶,家長髮現後,在業主羣裏曬出孩子被揍照片在合肥某小區一名熊孩子在自家的陽台上往下扔了15個啤酒瓶,而熊孩子家住的則是高層28層。有業主發現後隨即通知物業,被物業聯繫後,熊孩子的父母這才發現異常。
很快熊孩子的父母便在業主羣裏向鄰居們道歉,並且表示是因為家長教育的疏忽才導致孩子的無知。隨後家長又把自己抽孩子屁股的照片發佈在了業主羣。熊孩子的家長認為只有胖揍一頓才能夠讓孩子長記性,才能夠讓孩子明白高空拋物的後果有多麼嚴重。在照片發佈後,很多業主對此表示諒解,並且稱讚這位家長教育有方。
隨後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而網友們的評論也出奇地一邊倒。在大量的評論中,網友們非常支持熊孩子家長的做法,並且認為,“孩子該打就得打,不打他還不知道自己犯錯多嚴重呢!”
對孩子動手打罵是否真的就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呢?李玫瑾教授曾經就父母打孩子的事情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參加《圓桌派》節目時,她闡明瞭自己的觀點,李玫瑾教授認為父母更該教育孩子擁有敬畏心,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從另一種角度而言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保護,這會讓孩子知道害怕和後悔。
雖然説父母動手打罵孩子的行為不值得提倡,但是不得不説讓孩子擁有一顆敬畏心,這也是父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懂規矩,守規矩,這對於成長期中的孩子而言,自然會因此而少犯錯誤。
與其説父母不能動手,還不如説應該學會恰到好處地打。打罵的目的不是讓父母發泄脾氣,而是要強化孩子對於錯誤的認知,讓孩子明白犯錯後應該為此而承擔後果。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因材施教,對於把父母的道理當成耳旁風的孩子而言,適當地懲罰更加能夠讓他們有所收斂。
不打不罵的西方教育是否真的就是對孩子好的呢?父母對於打罵的方式有所避諱,於是孩子犯錯了也不敢管教,那麼這種為了不打孩子而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顯然就有違教育的初衷。父母不僅要承擔養育責任,同時還要承擔一定的管教責任。當父母抱怨孩子身上的抗壓能力太弱時,這很有可能意味着父母平時給予的管教存在問題。
時下不打不罵的快樂教育被很多家長推崇,但是父母們也會發現如果教育是沒有底線且容易妥協的,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被孩子所輕視。當家長們發現給孩子講道理的教育方法行不通時,適當的管教才更加能夠讓孩子有行為分寸。西方教育理念固然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但是並不意味着對於所有的孩子都奏效了。
孩子身上的個性自由值得父母們理解和尊重,但是不得不説,父母對孩子的管教約束仍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孩子身上的分寸感不強,那麼父母有必要讓他們明白錯誤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同的孩子在行為表達上會有不同的表現,聽之任之的自由發展並不能夠阻止孩子跑偏。一味地相信西方的教育理念並不一定就能夠給予孩子有效地管教,偏聽偏信或者一知半解就更加難以看到成效。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所需要的是個性化的教育引導,父母在管教時更該結合孩子身上的特質,給予更有針對性地啓發。一味地由着孩子的性子來,被孩子牽着鼻子走,那麼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家長權威的樹立,同時也會影響到管教的成效。聰明的父母不會相信世界上有一種教育方式可以屢試不爽,真正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還需要父母們不斷地探索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