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戰前形勢/strong靈寶之戰前,安史軍可以説朝不保夕,首先,安史將領令狐潮、李懷仙、楊朝宗、謝元以四萬兵馬猛攻作為中原漕運要道的睢陽,卻被張巡連續擊敗,攻打六十多天卻毫無進展,而自身損失慘重只得暫時退兵。在河北,有十七個郡響應顏杲卿顏真卿的起義,雖然史思明回兵擊敗了顏杲卿,但顏真卿依然拒守兵精糧足的清河,同時李光弼郭子儀先後率兵出井陘道至常山,多次擊敗史思明。在嘉山戰役中,史思明的五萬大軍被斬首四萬,連史思明自己也被打的墜馬,最後徒步光腳一路狂奔,才僥倖逃出生天,好不容易被他重新攻下的河北諸郡再次重新反正。在南部,南陽節度使魯炅雖然吃了敗仗,但是擁兵五萬以防安史軍南下,防守有餘。西部,面對潼關天險,安史軍毫無突破的可能。可以説,如果這樣正常發展,一年之內,安祿山就會覆滅。但是,奇蹟般地奪取潼關卻讓安祿山起死回生。
▲圖1靈寶之戰前河北形勢,黑色為安史軍控制地區,紅色為唐軍控制地區
strong唐軍情況/strong雖然在靈寶之戰前,唐軍在各條戰線基本都佔據絕對優勢,但是李隆基的操作卻早就為唐軍埋下了隱患。在安祿山叛變初期,先行出戰的封常清、高仙芝,率領的不過是一些新募兵和在天寶時期基本喪失戰鬥力的彍騎(宿衞軍之一,天寶時期荒廢),以這種劣質的軍隊,面對安祿山的河北精兵,自然難以抵擋。但是高封后面整軍守備,死守潼關,完全控制住了局勢,功大於過,此時李隆基聽信監軍邊令誠讒言,臨陣斬將,換上中風幾乎不能行動的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是第一大敗筆,直接導致了之後的連鎖反應。哥舒翰重病在身,基本沒有指揮能力,連軍務也難以處理,將軍務全部委託給行軍司馬田良丘,而田良丘沒有威望,導致手下騎將王思禮和步將李承光發生內訌,軍令不能統一。混亂的軍務,導致普通士兵連飯也吃不飽,高適就指出過“監軍李大宜,與將士約為香火,使倡婦彈箜篌、琵琶,以相娛樂,樗蒲飲酒,不恤軍務。蕃軍及秦隴武士,盛夏五六月,於赤日之中,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安可得乎?”
再來談士兵素質的問題,以往關於潼關之戰,多認為唐軍不是精鋭,素質不行,這個觀點實質是錯誤的,因為在高仙芝封常清領兵的時候,軍隊還是新兵,緊接着李隆基就徵集朔方河西隴右的軍隊“上下制欲親征,其朔方、河西、隴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營,令節度使自將之,期二十日畢集。”到了哥舒翰的時候,軍隊已經到達大部,唐廷從長安發兵八萬,都是河西隴右的精兵,河西和隴右,是唐朝對抗吐蕃的前線,無論軍隊數量、質量還是待遇,都在唐朝眾節鎮的前三,是毫無疑問的精鋭。所以在士兵素質上,哥舒翰軍並不差於安史叛軍。
▲圖2唐朝天寶時期各節鎮軍費
▲圖3-潼關到函谷關之間的通道,可以看到南有山嶺,北有黃河,非常狹窄
唐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狹窄的道路根本無法展開軍隊,這就讓人數的優勢反而成了劣勢,而這一狹長地帶的兩邊,北有黃河,南有山嶺。如果安史軍在此地設下埋伏,即使唐軍探查再完善,也很難發現。同時,一但發起伏擊,唐軍則首尾不能相顧,而二十萬(號稱,但至少十幾萬)這個人數上的巨大優勢則會帶來毀滅性的連鎖反應,二十萬大軍在此處行軍,一但某個地方出了問題,主帥根本無法立即做出反應,在做出反應之前,恐怕全軍就會崩潰。
▲圖4-崤函古道,道路極其狹窄,難以展開軍隊
哥舒翰雖然重病,也深知這一點,表示“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若往,正墮其計中。且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以扼之,利在堅守。況賊殘虐失眾,兵勢日蹙,將有內變;因而乘之,可不戰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徵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實行持重戰略,把守潼關天險,再讓李光弼和郭子儀在河北持續進攻,安祿山連老家都會丟,根本活不了幾天。但是,因為政治方面的原因,楊國忠和哥舒翰的矛盾,讓楊國忠害怕哥舒翰清君側,多次向李隆基進讒,李隆基也判斷失誤,直接命令哥舒翰進兵。這裏可以説這對君臣昏招迭出,如果哥舒翰要清君側,那你讓他打完了安史叛軍,贏了的話,他的威望誰人能及,借勢回朝要殺楊國忠誰能攔?如果輸了,那潼關告破,楊國忠和李隆基難道希望看到嗎?顯然,無論結果怎麼樣,讓哥舒翰出擊,即使只對楊國忠自己,都是大錯特錯。
strong戰役過程/strong正如之前所説,叛軍主將崔乾佑完全利用了自己所有的優勢,他在崇山峻嶺中設下層層埋伏,隨後讓部分軍隊陣型不整,誘敵深入“乾祐所出兵不過萬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卻,官軍望而笑之。”哥舒翰中風,對於安史軍的埋伏沒有做出準確的探測。但是在這種隘道和山嶺,崔乾佑隨便設下一處伏兵,即使仔細探測,也很難發現。唐軍分兩路進兵,哥舒翰以三萬人在黃河北岸擂鼓助陣,而王思禮則率五萬前軍和龐忠的十萬後軍在黃河南岸進兵,道路極其狹窄。待唐軍深入七十里隘道時,一場軍事慘劇就發生了:伏兵先在山嶺上射下滾木檑石,唐軍在隘道中人擠人,連槍矛都難以使用,更不用説去對付山崖上的伏兵,哥舒翰想要以氈車開路,再用騎兵先衝破安史軍防線,打出隘道,但是連天氣也不站在唐軍一方。這時颳起東風,崔乾佑焚燒了數十車草木,讓唐軍陣中完全被煙霧覆蓋,唐軍士兵無法視物,極度的慌亂讓官軍開始自相殘殺,因為看不清煙霧中到底有什麼,不少士兵瘋狂地朝煙霧中射箭,直到射完了才知道煙霧中根本沒有敵軍。
▲圖5-被煙霧籠罩的唐軍完全無法分辨敵軍
這時候,崔乾佑的同羅精騎從山谷中繞道而出,給予唐軍最後一擊,唐軍的陣型被徹底撕裂,這場戰役可以説根本不是戰鬥,而是安史軍的單方面屠殺,兩岸的唐軍完全崩潰,被叛軍肆意屠殺,狹長的地形讓官軍自相踩踏不計其數。而黃河上的幾百艘運糧船,則被士兵爭先搶渡,卻因為人太多超載,導致每一艘運糧船都基本沉沒。士兵情急之下竟然用槍矛和盾牌合在一起做成一個簡易筏,想以此渡河。光淹死的唐軍就至少有幾萬人。更為慘烈的是,之前唐軍在關外挖了三條防備敵軍的塹溝,每一條都寬兩丈,深數丈,結果卻全部被逃亡的唐軍填滿,而後面的士兵才得以踩着同袍的屍體逃回潼關。哥舒翰僥倖逃回,清點人數,十幾萬大軍只剩下八千人。哥舒翰想收攏兵力回守潼關,被部將火拔歸仁譁變挾持,直接帶潼關投降。十幾萬唐軍的覆滅,潼關天險的告破,讓安史軍的局勢從勢如累卵轉危為安,安史之亂變得不可收拾,長安直接告破。
▲圖6-安史軍精鋭騎兵
而之後李隆基喪失勇氣,只想逃亡蜀地,在逃難途中也上演了一出《長恨歌》。太子李亨雖然能力不足,卻留在靈寶前線,沒有拋棄唐朝的父老百姓,擔起了指揮全局的重任。之後的唐軍足足苦戰七年,才得以不完全平定安史之亂,留下了大量的安史餘黨,給整個唐朝之後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