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底丟掉了多少版圖神秘的西域又是怎麼變成“新”疆的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小編很開心能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八卦之事,希望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當你翻開史書,查看中國歷史歷代疆域圖時,也許會有一個問題就會不自覺地在你腦海中浮現:新疆為什麼會叫“新”疆?從漢代開始,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區)就已經屬於中原王朝的行政版圖了,到了唐朝臻於極盛時期,其區域範圍甚至遠達今日的黑海附近。但直到清代,歷史上的西域才被叫做新疆,成為我國固定的行政區名稱。西漢疆域圖唐朝疆域圖(點擊可看高清大圖)但是,從時間上看,從漢至今延續兩千餘年,這“疆”明明不“新”, 那麼新疆一詞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要回到千年前一個名叫怛羅斯的地方,去了解當時發生的一場影響了中亞格局的戰爭——這場堪稱是最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一、高仙芝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朝代,在長安西北方開遠門曾立過一塊石碑,上面寫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安西就是漢時的西域,不過疆域更為廣大。而這句話意思是由此到帝國的最西邊,也不過九千九百里,是不滿一萬里的,不要有萬里之行的擔憂。這對於征夫們當然是一種安慰,但是對於帝國的將軍們,則更多的是一種激勵:有誰能為大唐開拓萬里之疆?留駐凌煙閣上呢?高仙芝顯然是受到激勵的將軍。高仙芝高仙芝本是高句麗人,在唐高宗征伐高句麗時,其父降於大唐,他也是從那時開始為唐軍效力。史書上説他“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20歲時就被授予將軍(遊擊將軍,並非現代的軍銜)。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兩任都護府手下任職,但是一直聲名不顯,直到第三任安西都護——夫蒙靈詧(chá)發現了他的才幹,開始對他重用提拔。開元末年,高仙芝已經從小小的遊擊將軍升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成為了副省級的高官。早在開元六年,唐帝國和吐蕃的對抗,給高仙芝一次機會。唐朝決定對吐蕃的盟國——小勃律用兵,剪除吐蕃在西域的羽翼,消除吐蕃的影響力,進一步控制西域。於是唐玄宗命高仙芝為主將率領萬餘將士征討小勃律。但是小勃律位於葱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前兩任安西都護包括現任高仙芝的頂頭上司都沒能攻下該國。高仙芝接到命令後,立馬帶領部隊翻山越嶺趕赴戰場,進入敵國後又兵分三路、分進合擊,三戰三勝直接將小勃律國土從東到西打了個對穿,不僅擒住了國王公主,還斬斷了吐蕃通往小勃律的唯一一條吊橋,小勃律重回大唐的控制之中。小勃律戰役全圖,驛寄梅花製圖這一役戰功卓著,高仙芝害怕他的上司分功,就繞過夫蒙靈詧(chá)自己直接向皇帝發了捷報。結果夫蒙靈詧對高仙芝極為不滿,高仙芝怕夫蒙靈詧報復,就買通了太監監軍邊令誠,讓他在皇帝面前為自己説話。於是,夫蒙靈詧被一道聖旨調回長安另用,而高仙芝則成了新的安西都護,他開始有了更廣闊的舞台。在成為安西都護後,高仙芝在安西縱橫睥睨,平朅師、攻石國、滅突騎施,在西域百戰百勝,被敵人稱為“山地之王”。但是,在高仙芝運籌帷幄攻城拔寨的背後,另一個致命的缺點也顯露了出來,那就是貪婪。高仙芝為了財富大肆壓榨西域少數民族以及臣服的附屬國,導致其與大唐的矛盾激化,與此同時,在大陸的西端,另一個龐大而善戰的帝國——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國)也將觸角伸向了中亞。點燃導火索的是石國,這個本已接受大唐冊封的小國,但是高仙芝為了一己私慾與石國詐和,趁其不備突襲都城大肆劫掠財寶。石國王子出逃,與諸胡部落密謀,準備聯合大食向唐帝國復仇,而大食也想借機擴張勢力,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高仙芝在得知消息後,決定先發制人,率安西全部兵力三萬人,長途跋涉深入大食國境七百餘里,尋求與大食主力決戰。由此拉開了本文主題——怛(dá)羅斯之戰的序幕。但是,為什麼以區區三萬的兵力,高仙芝就敢深入敵境甚至迫不及待尋求與大食主力決戰呢?高仙芝的依仗就是他手下虎狼之師——赫赫唐軍。二、赫赫唐軍大唐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版圖,除了高度發達的經濟和農業生產,更重要的是有一支能征善戰、兵強馬壯的常備軍。這支戰鬥力爆表的軍隊是怎麼練成的呢?1、職業軍人唐玄宗時,募兵制替代了原本的府兵制,唐軍主要以職業軍人為主。這種接受着長期、系統的軍事訓練,拿朝廷俸祿、用朝廷裝備的職業軍人,以戰鬥和殺戮為本職。他們歷經戰火,戰鬥素養極高,無論是體力、力量、戰鬥技巧還是紀律性,都遠遠強於那些半民半兵的遊牧民族。唐朝職業軍人2、文化認同唐代時,由於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唐朝人逐漸形成了一種自信昂揚的國民精神。在與周邊落後、野蠻的少數民族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大唐子民形成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文化歸屬感與自豪感。這種文化的向心力甚至吸引着各附屬國,最明顯的莫過於日本和朝鮮,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大唐的的痕跡。日本奈良藥師寺的唐代風格建築 來源百家號“全景視覺”這種真正的天朝自信讓戰士們形成了一種初級的民族意識。中唐時期,輝煌不再,朝廷無力控制西域,孤懸在外的安西將士和移民,仍然堅持大唐的年號,在無糧、無餉、四面絞殺的絕境中不屈服、不投降,堅持了長達半個世紀。“寧為唐人死,不做番鬼生”,這種驕傲和自信,正是對唐人的文化認同最好的寫照。3、優良的武備發達的經濟和文化促成了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唐軍的武器裝備的發展。唐朝疆域遼闊,包括了廣闊的草原、戈壁,因此有許多優良的產馬地,部隊有充足的馬匹供應。據相關記載,唐代軍隊的馬匹配備率達到了70%,步兵普遍配備馬或馬車,這就極大提升了唐軍的機動能力,並且充足的馬匹可以為士兵分擔負重,士兵得以在戰鬥前保持充沛的體力。另一方面,唐代軍隊弓弩武裝率很高,並且由於手工業發達,弓弩製作精良,一些弩可以五十步穿透三層鐵甲。除了馬匹和弓弩,唐代還有許多十分出色的武器裝備。例如,橫刀——也就是日本武士刀的鼻祖之一;馬槊——一種需要耗時數年才能製成的精良武器;陌刀——令騎兵談之色變的步兵重武器;如果把騎兵比作坦克,那陌刀就是反坦克槍。除了精良的武器外,唐軍還配備了各色甲冑。總之,在強盛的帝國供給下,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大量的武裝給了經過長期訓練的職業軍人,使得其戰鬥力異常強悍。4、成系統的戰爭學説自春秋戰國的《六韜》《尉繚子》《孫子兵法》以及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再到初唐軍事大家李靖所著的《六軍鏡》等七部兵書。到盛唐為止,我國的戰爭學説經過了長期、系統的發展,從軍事理論、指導思想到陣法、行軍以及管理、領導,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唐代沒有後世重文輕武的風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軍之氣盛行,這種風氣之下人們不以學習兵法為恥,反而有志向抱負的知識青年都積極學習兵法。正是在這種成系統的理論指導下,唐朝的軍隊不僅戰士素質優秀,且具備較高的戰術素養,為歷史上多次的以少勝多戰役提供了理論指導。總的來説,盛唐時的唐軍經過了初唐的積累和磨礪,真正成為一支虎狼之師。這就是高仙芝僅率領萬餘人就可以在西域縱橫捭闔,滅人之國;僅以三萬兵力就能夠震懾西域七十二國;僅率三萬人就敢千里奔襲怛羅斯城的原因。(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