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經典

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柴榮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趙匡胤。


柴榮對趙匡胤有多信任,我們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榮晚年時,本來禁軍的最高統帥是張永德,這位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而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兩人有着親戚關係。

柴榮登基後,張永德跟隨他徵北漢、戰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級將領臨陣脱逃的情況下,張永德和與趙匡胤一起幫助柴榮力挽狂瀾,最終打敗北漢軍,立下大功。

事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


大家知道,當時禁軍最重要的三個職務,分別是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而在這三個職位之上,就是殿前都點檢,相當於禁軍的最高統帥。

從這層意義上説,在柴榮生前,張永德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趙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榮晚年時,尤其是臨死前的那段時間,柴榮看着自己年幼的兒子,便開始對張永德非常不放心。因為,張永德作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軍最高統帥,如果將來有人威脅柴榮兒子的皇位,那這個人絕對是張永德。

在這種背景下,柴榮就下令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同時讓自己的第一心腹親信趙匡胤接替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位。由此,趙匡胤終於成為後周軍界第一人,這才有了他後來的“黃袍加身”。試想,如果張永德沒有被解除兵權,“黃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張永德。


柴榮留下的第二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

石守信早年跟隨郭威,只是一箇中級軍官,後來柴榮繼位後,他跟隨柴榮征討北漢,也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級將領臨陣脱逃的情況下,他選擇站在柴榮這邊,從而被柴榮破格提拔,後來一路升遷,最終成為柴榮身邊,僅次於趙匡胤的心腹忠臣。

從某種意義上説,柴榮就是石守信的伯樂,而石守信能夠發跡,完全是柴榮一手提拔的結果。並且,在柴榮晚年時,他在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的同時,又讓石守信接替了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由此他也成為後周軍界第二人。

後來,柴榮的兒子繼位後,有消息説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於是趙匡胤率軍北上,此時石守信更成為留京的最高軍事長官。結果呢,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隨後帶兵返回京城時,石守信果斷打開城門接應,並立馬站在趙匡胤這邊,並逼迫皇帝退位。


柴榮留下的第三心腹忠臣,是王溥和範質。

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當於是後周文臣第一人;範質是唯一入宮接受柴榮臨終遺命的託孤大臣,官至參知樞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幾乎是後周帝國文臣第二人。

可結果呢,柴榮剛去世,王溥就和趙匡胤勾結在一起,並聯手謊報消息,説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趙匡胤率軍出去。

至於範質,當趙匡胤殺回京城時,他本想説幾句撐門面的話,結果看到趙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聲高呼萬歲,範質便也跟着高呼萬歲。


柴榮留下的第四心腹忠臣,是李繼勳。

李繼勳的經歷,幾乎和石守信一模一樣,他在郭威時代也只是一箇中級將領,但在高平之戰中,因為全力支持柴榮,被柴榮當作心腹破格提拔。

此後,柴榮便相當於是他的伯樂,一路提拔他,最後官至步軍都指揮使,為後周軍界第三人,僅次於趙匡胤和石守信。

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敗時,他因為在邢州,沒有直接參與兵變,問題是,但當他得知趙匡胤稱帝的消息後,立馬就選擇高呼萬歲,轉而投到趙匡胤的門下。


柴榮留下的第五心腹忠臣,是韓通、李重進、李筠。

韓通是郭威時期的名將重臣,也是郭威的心腹;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在郭威時代就已經是殿前都指揮使,而且年紀比柴榮還要大,以至於郭威臨死前,都得閒特意讓他叩拜柴榮,總而言之,君臣名分已定,你可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了。

至於李筠,他在郭威時代,就已經是昭義軍節度使,管轄澤、潞、邢、洺、磁五州。

這三個人,原本在軍界的資歷和地位都要遠遠高於趙匡胤、石守信和李繼勳。問題是,他們都是郭威時代的重臣,柴榮雖然敬重他們,但顯然不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心腹來培養。所以在柴榮時代,他們都是位高而權低。

比如,韓通、李筠和李重進的頭銜,都是檢校太尉,這種職務大約是後周軍人最高的榮譽頭銜,問題是,李筠和李重進都被排擠出中央,被趕到地方任職;而韓通雖然留在中央,卻只是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排在趙匡胤、石守信和李繼勳之下。

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殺回京城時,韓通本想組織軍隊抵抗,結果當場被他的手下砍死,隨後趙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滅了他的滿門。


韓通作為一個三朝元老,而且是中央政府的大哥級人物,結果就因為剛做出反抗,就被滅了滿門,帝國都城之內自然沒人再敢説什麼。

至於地方上的李筠和李重進,趙匡胤為了安撫他們,不僅賜他們丹書鐵券,而且都給他們加官進爵,最後他們在左右的勸説下,都勉強接受了。

但後來,他們又覺得不甘心,於是選擇起兵造反。

問題是,此時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因為趙匡胤的皇位已經坐穩;而且他們與趙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他們都坐鎮地方,而趙匡胤坐鎮中央;在中央集權越來越強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勢那是非常明顯,於是兩人很快戰敗。

最後,李筠選擇自焚而死,李重進在臨死前嘆道“我有愧於周太祖之恩也”,言畢也舉家自焚而死。自此,自然再也沒有人敢反抗趙匡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