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樓——幹欄式建築
傣族分佈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竹樓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居住地的氣候和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
傣族處在亞熱帶,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傣族寨子集居兩三百户人家,小的傣族寨子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
傣族竹樓的二樓分為堂屋、卧室、前廊、曬台四個部分。堂屋內有“火塘”和“中柱”,以火塘為中心鋪着大塊的竹蓆,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卧室屬於家人休息的場所,按照家庭成員的人數設置牀鋪數量,沒有複雜的傢俱和陳設,只有牆上簡單的民族飾物,一家兩代或三代居於其中,分牀而居,席樓而卧。前廊是吃飯、休息以及接待客人的地方;曬台是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
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牆或以土坯為牆,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裏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樑柱裏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氾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竹樓是用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的,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者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非常迅速。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這些大竹也容易腐爛,每年雨季後須加以修補。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幹欄式建築是很合適這種環境。
傣族的竹樓裏有非常多的講究,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着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脱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者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不能坐在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來踏火;它還忌諱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者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
傣族人居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如今,新建的竹樓材料雖然不再使用竹木,但傣族村寨中的房屋仍然都是以竹樓的結構建蓋。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