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重用賢臣武力削藩,為什麼還會被稱為昏君呢?
唐德宗李適是大唐的第九位皇帝。他十四歲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也親身經歷了長安失守,唐玄宗攜太子等人倉皇出逃。可以説年紀輕輕的他就經歷了大唐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李適的爺爺就是那位在馬嵬兵變後,北上自立為帝的唐肅宗李亨。
我們知道安史之亂持續了近八年,也就是説在他父親唐代宗時期才最終被平定,而李適當時是天下兵馬元帥,當然了這個職位只不過是個掛職而已,他也不可能親自帶兵,説實在的他也沒有這個才能。
不過大唐有這個傳統,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曾經做過這個職位。
唐德宗登基以後,確實幹了一些好事。比如他嚴禁宦官干政,啓用楊炎為相。有人説了,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不中用宦官不等於就是好皇帝。
但其實要知道,唐朝深受宦官之害,他的父親就是靠着宦官才登基為帝的。這足以説明當時的大唐宦官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所以能夠禁止宦官干政,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同時,為了增加税收,革除税收的弊病,開始實行“兩税法”。
一時間,大唐頗有一番中興氣象。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唐德宗開始削藩。同時還出兵西南,打退了吐蕃以及南詔的進犯。
如果我們這樣看的話,唐德宗還是希望能夠有一番作為的,他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於大唐的好事。
那麼為什麼即使如此,他還是被人罵是個昏君?
其實道理很簡單。唐德宗以上的做法,不能説是個明君,但至少還不糊塗。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卻急轉直下了。
唐德宗削藩並不順利,尤其是在平叛戰爭中,竟然再次出現把唐朝皇帝逼得離開了長安,這不得不説是個屈辱。這中間竟然還有四人稱王,兩人稱帝,這對唐德宗是個巨大的打擊。
這之後,唐德宗對於藩鎮不再武力鎮壓改為了姑息,藩鎮割據再次加劇了。同時在唐德宗逃跑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了宦官的重要性,所以改變了對宦官的態度。
這還不算,他回京後,竟然把最關鍵的禁軍神策軍的領導權給了宦官,從此以後,讓一個宦官掌握着大唐最後的依仗。
不僅僅是宦官,唐德宗也開始寵信奸臣,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民心沸騰。
而也是由於那次出逃,唐德宗還有一個轉變,那就是他意識到了錢財的重要性。所以他開始大肆斂財,還主動要求地方進貢,甚至竟然讓宦官明目張膽的向各個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錢財。
這在古代皇帝中可不多見,身為皇帝,竟然對錢如此看重。説了這麼多,我們不難發現,實在是不能把唐德宗和明君掛上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