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攻蜀之戰,原本是一場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的戰爭,司馬昭在戰前討論發動攻蜀之戰時,除了鍾會贊同,其他人幾乎都反對,尤其是鄧艾,認為時機不成熟,但在司馬昭與鍾會的堅持,還是開戰了。
此戰魏軍兵力非常清楚,西路軍由鄧艾率領3萬士兵出狄道,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3萬士兵出祁山,攻佔武都、陰平,以切斷姜維退入蜀中的道路,東路軍由鍾會率領12萬大軍再次兵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進軍攻打漢中。
魏軍總共投入了18萬軍隊,再看來蜀軍的參戰軍隊,蜀軍的兵力分佈在史書並沒有準確記載,只能靠推測,已知蜀軍總兵力是10萬人出頭,這個是有記載的,蜀漢大將軍當時率領手下在沓中屯田,姜維手下的兵力是蜀漢的主力中央軍精鋭,至少有三萬人,所以魏國一共有兩支軍隊合計約6萬多人來對付姜維。
鍾會攻蜀
而蜀漢與魏國接壤的漢中地區,是防備魏國南下的戰略通道,同時這裏也是蜀漢北伐的大本營和益州北邊的屏障,是蜀漢最大的軍區,兵力主要駐紮在漢城、樂城、陽平關、陽安關等險要關隘之中,漢中蜀漢兵力至少也有兩萬人,是防備魏國南征的主力。
蜀漢的東部邊境是江州到永安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地區,這裏的兵力約一萬人,由右大將軍閻宇、副將羅憲鎮守,後來閻宇被蜀漢招回以抵禦魏軍,閻宇帶走了數千人,而留守永安的羅憲還有數千人,因此東部永安到江州一帶蜀漢駐軍就是一萬人。
再就是霍弋鎮守的南中地區,這是蜀漢的南大門,與交州交界,當年諸葛亮南征南中,至少都派了一萬人,後來主力回師,留下了偏師鎮守南中,南中地區的蜀漢駐軍至少也有一萬人,因為這裏遠離蜀漢朝廷,不方便增兵或者回軍,如果不在當時駐守一定數量的軍隊,不足以威懾當時的部落。
鄧艾
成都是蜀漢的都城,至少有兩萬拱衞成都的衞戍部隊,除此之外,還有一萬人是散落在各地的郡縣兵,所以姜維在沓中的駐軍3萬+漢中駐軍2萬+永安駐軍1萬+南中駐軍1萬+成都衞戍部隊2萬+郡縣兵1萬=10萬人。這就是蜀漢全國兵力分佈的數量。
魏軍18萬兵力大舉南下,其實在前線抵禦魏軍的蜀軍人數只有5萬人,所以雙方的力量是絕對的懸殊,所以當成都的劉禪知道魏軍南下後,馬上派出廖化率軍支援姜維,派出張翼和董厥率軍支援陽安關,陽安關是漢中進入益州的必經之處。
廖化、張翼、董厥三人就算各自率領三千兵,合起來也是一萬人,在此過程中,姜維擺脱了鄧艾,晃過了諸葛緒,與前來接應自己的廖化、張翼、董厥合軍,一起退守劍閣,在這裏利用險要的地勢擋住了魏國18萬大軍。
姜維抵禦魏軍
也就是説姜維在劍閣率領差不多4萬人擋住了魏軍主力十幾萬人,而漢中已經被魏軍分割包圍,只有黃金城、漢城和樂城沒有被攻下,其餘據點全部被魏軍攻克,這個時候雙方在劍閣對峙,鍾會一度因為無法攻克而糧食運輸不暢準備撤軍。
此時鄧艾則給鍾會出了一個主意,説另派精鋭部隊偷渡陰平,繞過劍閣,攻打涪縣,如果姜維分兵支援涪縣,那劍閣就能攻下,如果姜維不支援涪縣,那涪縣就能攻下,涪縣攻下後,再經過綿竹就能到達成都。
之後,鄧艾就率領自己的軍隊開始偷渡陰平,鄧艾手下本來就有3萬人,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部隊交給鍾會,況且鍾會當時手下已經有15萬軍隊,原本有12萬,後來又奪了諸葛緒的兵權,把諸葛緒的3萬人也收了,所以鄧艾不太可能把自己的軍隊交給鍾會,只能是自己率領,因此鄧艾偷渡陰平的軍隊數量就是3萬人。
魏滅蜀之戰
同時,鍾會出於對鄧艾不太放心,派出自己的部將田章帶領一支軍隊跟隨鄧艾一起偷渡陰平,田章至少也有三千人,如果再加上鄧艾在戰場上的損失,以及偷渡陰平小道的損耗,鄧艾到達綿竹之戰的軍隊至少也有3~3.2萬人左右。
當鄧艾率領魏軍突然降臨江油時,太守馬邈投降,鄧艾分個一兩千人鎮守江油,其他還有3萬人繼續前進,終於在綿竹與諸葛瞻相遇的,所以鄧艾參與綿竹之戰的兵力就是3萬人。
再説蜀漢這邊,自從把廖化、張翼、董厥三人派出去後,成都兵力只有一萬餘人,在聽説鄧艾突破江油後,劉禪派出諸葛瞻率軍迎戰鄧艾,蜀漢能夠派出去的全部人馬就只有一萬人,所以諸葛瞻參與綿竹之戰的軍隊數量就是1萬人。
諸葛瞻
雖然右大將軍閻宇也率領了數千人支援成都,但是閻宇去了哪裏,沒有記載,即使有來支援,也應該是支援前線,而不是到成都,所以成都基本上無兵可用,除非臨時徵召百姓當兵,很有可能蜀漢就這麼做了,就算臨時徵兵,諸葛瞻的軍隊數量也不會超過2萬人,同樣比不上鄧艾的軍隊數量。
諸葛瞻率軍是先成綿竹的,蜀軍以逸待勞等侯魏軍,那麼諸葛瞻對戰鄧艾,為什麼會輸得這麼慘?
原因有三:
1、諸葛瞻沒有實戰經驗,錯失先機。
綿竹之戰,蜀漢一方參戰的將領有:諸葛瞻(諸葛亮兒子)、諸葛尚(諸葛瞻兒子)、張遵(張飛孫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等人。
諸葛尚
鄧艾一方參戰的將領有:鄧艾、鄧忠(鄧艾兒子)、師纂、田章等人,蜀軍將領和士卒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人,諸葛瞻當時是衞將軍,雖然他是諸葛亮兒子,但的官職全靠父親的威望得來的,並不是他自己靠軍功得來的,而且諸葛瞻一生也沒有上過戰場,這是第一次。
所以當黃崇勸諸葛瞻利用先到的時間佔據險要和有利的地形,諸葛瞻居然還在猶豫,這有什麼可猶豫的,就是這一猶豫就錯失了先機,結果是蜀軍與魏軍在平原上決戰,蜀軍以逸待勞是首先打了一場勝仗,但鄧艾身先士卒激勵部下,蜀軍還是被鄧艾打敗了。
鄧艾可是身經百戰的將領,有過多年與姜維在邊境對抗的經驗,鄧艾的能力比肩姜維的,比諸葛瞻就高明多了,諸葛瞻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遠遠不如鄧艾,而且還猶豫,不敗才怪。
2、軍隊戰鬥力、數量都不如魏軍。
蜀軍成都衞戍部隊就是守衞成都的軍隊,這些軍隊缺乏在野外作戰的經驗,蜀軍中的精鋭都在姜維手上,所以諸葛瞻手上的士兵素質遠遠不如魏軍,如果蜀漢還徵召了新兵參戰的話,更是不如魏軍。
劉禪
而鄧艾手下的魏軍,是魏國的邊防軍,長年與姜維對戰,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這是戰鬥力方面的原因,不是短時間能改變的。再加上蜀軍數量也不如魏軍,諸葛瞻戰敗也就不奇怪了。
3、蜀軍已經毫無鬥志。
從綿竹到成都只有80公里左右,魏蜀雙方在綿竹作戰,可以説是兵臨成都了,成都早就是人心惶惶了,蜀漢的威脅不僅僅是鄧艾,鍾會在劍閣還有十幾萬軍隊,這對蜀漢是巨大的威脅,而且是接近都城的威脅,那種緊迫感更是強烈。
再加上蜀漢內部有很多人已經抱着投降的心思了,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地人,早就想投降了,他們以各種方法迫降劉禪投降,當主戰派全部在外征戰時,朝廷之中只剩下投降派在不斷勸説劉禪了,劉禪這個人本身沒啥能力,也不想過於激烈地抵抗,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諸葛瞻戰死沙場
在這種風氣之下,派給諸葛瞻的軍隊難免會受到影響,他手下的軍隊大多都是益州本地人的子弟,戰爭還沒有開戰,在主觀上蜀軍的鬥志已經受到了影響,打仗靠的就是士氣,一旦士氣低落就很難再提升起來,而且投降之風盛行,如果投降能夠活命,又有多少士兵願意打仗呢,所以這種形勢下的蜀軍,是沒有鬥志和戰鬥力的軍隊,也難怪諸葛瞻會失敗了。
不過話説回來,諸葛瞻雖然打仗不行,但是為人也是強烈,綿竹之戰,諸葛瞻與兒子諸葛 尚都戰死沙場,再加上諸葛亮病死前線,諸葛亮一家三代為蜀漢捐軀,也算一門三忠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