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説歷史帶領大家一起來分析説説興中會的成立及鬥爭的故事吧!光緒四年(1878年),孫中山隨母赴火奴魯魯(檀香山)投奔長兄德彰,在英、美教會所辦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書院讀書。他在這兩學校讀了5年書,接受的是資本主義教育,與先前所受儒家教育相較,真是大開眼界,耳目一新,“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輒與同國同學數人互談衷曲”“改良祖國、拯救同胞之願,於是平生”。
光緒九年(1883年)秋,孫中山從夏威夷返回香山。他想按照外國體制,對祖國進行改良的嘗試。同年冬,入香港拔苯書屋學習英語,尋轉香港皇仁書院,接受基督教洗禮。光緒十年到十一年(1884~1885年),在皇仁書院學習期間,恰值中法戰爭爆發。當中國軍隊在諒山獲得大勝時,李鴻章卻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新約》。
清廷的腐敗賣國,強烈地刺激了孫中山那顆愛國之心。於是“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光緒十二年(1886年),孫中山入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校學醫,結識了三合會會員鄭士良(號弼臣,廣東惠陽人)等。光緒十三年(1887年),轉學於香港西醫書院(雅麗氏醫院),又結識陳少白、尤列、楊齡齡。他們四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國事,立志要造反覆滿,推翻清廷腐朽統治,人稱“四大寇”。
此間,資產階級改良思潮已傳播於知識分子階層。孫中山也不例外,他的思想打上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多重矛盾的歷史烙印,他在革命與改革之間徘徊,難以做出最終的抉擇。光緒十六年(1890年),他上書同鄉洋務派退職官員鄭藻如,提出振衣桑、禁鴉片、辦學校,以改良鄉政。同年他還上書香山知縣李徵庸,試圖得到這位知縣對他在翠亨村試辦教育、修路、防盜、街燈、防病等鄉政的支持。
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西書院的孫中山,先後在澳門和廣州開設西醫房,決心從“醫人生涯”入手,進而從事“醫國事業”。從此,他開始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動中。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中山通過鄭觀應、王韜等維新改良思想家的幫助,與陸皓東一起經上海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這就是《上李傅相書》。
這篇精心撰寫的《上李傅相書》有八千字之多,提出人盡其才,即辦教育:地盡其利,即辦農政、農學、農業機械:物盡其用,即用機械以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貨暢其流,即撤關卡、行商法、辦輪船、修鐵路等四項變法自強主張。當時正趕上中日戰爭爆發,李鴻章正在蘆台指揮作戰,哪有心思顧及上書一事?孫中山遭冷遇,始“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於是徹底拋棄改良思想,投身到反清革命的洪流中。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糙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第二年(1895年)春,又由橙香山到香港,與楊衢雲等合併輔仁文社,成立香港興中會,並制定香港興中會章程十條。孫中山於民眾中大聲疾呼民族危機已到了“強鄰環列”“蠶食鯨吞”“瓜分豆剖”的嚴重關頭,大大痛斥清廷“需官賣爵,公行賄賂”,呼籲集志士以興中華,協賢豪而共濟時艱。此時,中日甲午戰爭已以中國慘敗而告終。
這次戰爭充分暴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這更堅定了孫中山反清革命的決心。孫中山積極準備廣州重陽節起義。九月,因走露了起義消息而遭清廷鎮壓,起義失敗。陸皓東,朱貴全等40餘人被捕,孫中山則逃亡日本,又經檀香山而到美國、英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初五,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政府駐英公使館誘捕,13天后,才因為得到英國友人康德黎及英國輿論界幫助而脱離虎口。
這件事使孫中山以中國革命家的身份紫聲於海內外。這以後,孫中山在倫敦住了幾個月,攻讀資產階級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書籍,繼續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並於翌年春發表了《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強調“不完全打倒目前極其腐敗的統治”,“中國的任何改進就完全不可能”。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孫中山取道加拿大重返日本,結識日本朝野人士宮崎寅藏、平山周、犬養毅等,在大家的支持下,領導了恢復和發展興中會的活動。同年冬,孫中山幫助日本橫濱興中會會長馮鏡如籌建橫濱中國學校,並想通過橫濱辦學與康有為、梁啓超等改良派合作。
翌年(1898年)夏秋之交,康梁領導的變法維新運動達到高潮,康梁為一時的“得志”所迷惑,在躊躇滿志之時,不願與孫中山合作。戊戌政變後,孫中山再度試圖與康梁攜手共謀大計,不成想康梁勢力乘勢而入,日本、東京、橫濱及美國檀香山興中會的許多會員,被康梁拉入保皇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冬春之交,孫中山決定發動第二次廣州起義。
他先派興中會骨幹陳少白去香港創辦《中國日報》(1900年1月創刊),接着又派興中會的另外兩位骨幹楊看雲、鄭土良分赴香港及廣東惠州、潮州、嘉應等地聯絡會黨籌備起義。五月中旬,孫中山與楊衢雲、鄭士良從日本回國,途經香港時在船上召開了軍事會議,會上制定廣州、惠州同時並舉的起義方略。在籌備武裝起義的同時,孫中山還派代表與康有為、李鴻章會談,爭取與康有為建立聯合,而説服李鴻章使其與清廷分離,宣告兩廣獨立。結果,由於康有為的背叛、李鴻章的首鼠兩端,均告失敗。
六月末,孫中山不得不又回到日本。七月,八國聯軍長驅直入,大舉進犯中國,北方清軍一敗塗地,而南方諸省以“東南互保”為由,坐視不救;二十日,聯軍陷北京。二十一日,慈禧挾光緒帝西逃。此時,保皇黨人趁機策劃湘鄂皖自立軍起義,政局於是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形勢。
孫中山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將各派聯成一體,並暗中聯絡李鴻章等各總督以及康有為一派,推容闊為領袖,採用温和的手段和方法,“漸次施行政治改革方案”,即和平推翻清朝統治。七月二十八日,孫中山從日本回國,三天後,又秘密趕到上海。這時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自立軍”起義領導人唐才常等計劃在漢口起義的消息泄露了,唐才常等被捕,張之洞、劉坤一等正嚴緝新黨,孫中山見事已至此,只得離開上海。於是,全力準備惠州起義。
閏八月初一,孫中山決定“毅然命眾”舉行起義。八月初二,他親自去台灣,籌集武器、錢款。十三日,鄭士良、黃福領導的惠州(今惠陽)歸善(今寶安)三洲田起義爆發,“連獲勝利”“四次告捷”,起義隊伍發展到二萬餘人。九月十六日,由於彈盡糧絕,起義隊伍不得不解散,鄭士良逃到香港避難,日本人山田良政死難,廣州方面起事的發動人史堅如也被捕遇害。
後來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