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又見面啦!我將為您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秘聞、世界歷史真相,甚至是上古時期的歷史檔案揭秘,為您揭開最神秘的歷史秘聞,還原歷史真相。
很多人迫於“靖康之恥”的衝擊印象,以為北宋就是“積貧積弱”的存在。其實不然,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達到450美元。也就是説,其實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而且,北宋可謂人才濟濟,有能慧眼識才的歐陽修、有擅於總結歷史經驗編著《資治通鑑》的司馬光、有卓越的改革家王安石、有文采彪炳萬世的蘇軾、有秉公辦案的包拯、有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有科學家沈括、有能征善戰的大將狄青等等。
但令人唏噓的是,如此經濟發達且人才濟濟的大宋,居然會以“靖康之恥”的結局悲慘沉淪。這得有多少失誤因素的努力才能讓北宋成功的失敗。
關於北宋滅亡原因主要有三種説法:一種説法是與金國聯盟滅遼之後、引狼入室再加上失去燕雲十六州戰略要地的原因;一種説法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晚唐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大將臨朝篡位等悲劇發生,一直採用“重文輕武”的國策,造成了軍隊廢弛,軍紀渙散,戰鬥力很渣的原因;一種説法王安石變法引起的社會動盪。
但我認為,這三種説法都不是當時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北宋滅亡的主因,其根本原因是北宋人才制度設計的缺陷(也可以説是當時的領導階層缺乏領導力),致使基層投機取巧者佔據了主導地位(據統計在宋徽宗時就有蔡京,童貫,朱勔,梁師成,李邦彥,王黼六大奸臣),而有才能的人卻被排擠、流放和打壓,從而導致了北宋在各個環節上決策失誤。
比如蘇軾是用一生的埋沒,換來幾首具有人文主義色彩、但對社會進步毫無任何價值的詩詞。實際上,蘇軾真正的才華並不在於詩詞,而是在於國家治理創新。當然,很多人或許覺得,蘇軾就應該寫詩詞,為文學的豐富添加磚瓦。但從對人民負責任的態度來説,我更希望蘇軾貢獻他的國家治理創新藝術能力。我相信,蘇軾給自己的定位和使命,也應該是如此。
但遺憾的是,蘇軾幾乎終身被硬生生逼到北宋政權邊緣,而致使以王安石為首的激進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用他們一身毛病的絕端做法將傲視天下的北宋拖進泥潭之中。
下面讓我們分別從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的人生細節來討論。
一
關於蘇軾的治理創新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件事中看出端倪。
第一就是蘇軾進京應試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不僅對國家吏治提出獨具創新的想法,其文章中大膽引用虛擬人物言來論證更是“前無來者”,對於在一個生活在傳統文化框架下又是初次考試的人,蘇軾並沒有以保守穩重的態度來應對,説明其創新意識強烈到爆表。主考官歐陽修尤其歎賞其文,問其言論的出處。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第二就是蘇軾對通過水利建設來改善地方經濟的舉措,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分別是杭州西湖蘇堤、潁州西湖和惠州西湖蘇堤,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杭州蘇堤,與杭州蘇堤一起誕生的還有在湖水最深處建立的三塔(今三潭映月),這些至今是杭州西湖風景的顏值擔當。
歷史資料記載,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大大改觀農業水利灌溉的同時,開闢了菱角生產基地,大幅提升了農民生產收入。
第三是蘇軾對工具的改進和社會文明的推進的成就,其主要表現在密州改進、演示“秧馬”插秧機、在杭州創辦安樂坊(相當於今天的醫院)、以及在海南開辦教育學院,打破了海南自古無進士的局面。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蘇軾不僅具有高超的領導組織能力、藝術創新能力、超強的執行能力,同時具有科學家的潛質。
二
王安石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人物,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脾氣犟的怪老頭,決定的事情十頭牛拉不回來(從心理學上來分析,可能是自卑的驕傲)。
自古以來,有人對王安石的政績持肯定態度,有人則持否定態度。這兩種態度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就形成兩股此消彼長的力量。
這讓我們很奇怪,為什麼人要有這樣非白即黑的判斷呢?
其實,如果我們盤點王安石的變法綱要,很快可以得出明朗的答案。
王安石提出的諸多變法措施,本身並沒有問題。比如“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農田水利法”這幾項對百姓十分有利;此外“保甲法”、“裁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則能進一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毫無疑問,王安石變法具有相當超前性,他有些變法直到千年之後的現代還很管用。
如果能夠成功執行,我們不敢説北宋能再強大數百年,但最起碼不至於被一個新興的邊緣小國所吞滅。但遺憾的是,這些措施非但沒有得到恰當的執行,反被保守派全盤否定,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最糟糕的是還被小人利用,禍害了百姓和國家。
很顯然,王安石並不擅長執行,也不具有察人的眼光,或者説缺乏在傳統力量方面的深入思考。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那幫君子們都退到了保守陣營,使得他不得不大膽啓用雖然品行不端但有點能力的人。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他所推動的並非是一項簡單的事項,而是錯綜複雜的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而他所選拔的那些人才、再由那些人才搭建的行政體系,幾乎成了一幫宵小之輩的“淘金場”。最終導致他的變法全線崩潰。
三
我們再來看一下司馬光,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從這個具有打破傳統思維的舉動,足見司馬光不是那種因循守舊的人。但諷刺的是,這傢伙長大之後,卻站在王安石的對立面,成為頑固保守派的領袖。
從對司馬光的歷史資料來看,可以説司馬光是儒家中的楷模,温恭、孝順、節儉、誠實、正直、謙虛、上進、以天下為己任。從其編著的主要著作《資質通鑑》來看,其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就是幫助君王施行“仁政”。所以,難怪有人曾將司馬光與孔子、孟子並列為“儒家三聖”。
與王安石打破一切的變革勇氣相反,司馬光可以用“衞道者”來形容,他對儒家傳統體系的捍衞到了入魔的地步。誇張地説,他寧肯百姓沒有飯吃,也不能讓百姓丟了這個體系。司馬光帶領保守派重回權利之巔時,他不遺餘力地完全廢除王安石的新法,就是因為對這一體系極盡尊崇的使命感所迫。
當然,這個體系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就在於司馬光深陷於歷史經驗的各種框框條條之中,無法跳出來發現事物的本質。可以説,司馬光就像一個復讀機,將古代的所有治理經驗複製出來,缺乏隨機變化的必要的創新。
黃庭堅曾在《論書》中評價司馬光的書法時説:“其隸法極端勁,似其為人,所謂左準繩,右規矩。”可想而知,司馬光簡直就是儒家理想中的“衞道戰士”。
當然,從個人方面來説,司馬光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其一生幾乎是在平安順利中完成傳世之作和登上權利巔峯。但就對社會進步的意義來説,司馬光幾乎毫無建樹。
四
如果我們從蘇軾、王安石、司馬光三個人的性格上看,三個人都是那種光明磊落的君子。三人雖然立場不同,都沒有加害對方的想法,甚至在私下是很要好的朋友(蘇軾從外地進京,都會給王安石帶些土特產)。
我們不妨根據他們仨的特點,為他們分配一下工作:王安石可以統管國家戰略發展規劃,這是王安石的強項;蘇軾可以統管執行,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執行能力非常強,司馬光則負責法制與文化建設,從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可以看出,司馬光非常明白制度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他骨子裏對小人的厭惡,他一定能夠整出一套可以遏制小人得勢的政策法規。
如果這三個人能夠合作,我們無法想象北宋將會誕生什麼樣的壯麗和光輝,但可以肯定的是北宋絕不會輕易沒落。可惜,北宋皇庭不具備這樣機制創新的遠見和勇氣。
歷史的事實是,這三人各自為營,其中王安石和司馬光各代表的兩派形成水火不相容的對立,而蘇軾則成為中立的醒世者。
到這裏,你或許會明白,其實國家真正需要的是蘇軾這樣的人,而不是王安石和司馬光這樣的絕端派。
但説實在的,歷史從來就不給像蘇軾這樣的醒世者機會,因為他們不討好任何的派別,只堅持獨立思考,堅持真正的為民着想。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為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