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古代軍營氣氛令人恐懼
自三皇五帝開始大規模的戰爭貫穿了我國的整個歷史,夏商周時代交戰規模已經達到幾十萬人之多。因此軍隊規模我國自始至終位居世界首位,直至今天。龐大的軍隊如果沒有了約束,與洪水猛獸無異。嚴苛的軍紀就是管束士兵戰時奮勇殺敵平時遵紀守法的必要手段,我國古代有【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等軍規,對違反紀律的士兵處罰極為嚴厲。歷代名將錘鍊出的百戰雄獅無不紀律嚴明,放在現在説就是紀律是戰鬥力的保證。但凡事有利弊,嚴苛的紀律加上隨時面對戰鬥的彷徨以及作為弱勢羣體的怨氣令軍營這種特殊的大規模集體生活場所,孕育着一種躁動的風險——緊繃的神經得不到正常釋放,偶然一點風吹草動就像炸藥裏投入火星一樣,士兵都變得歇斯底里不再是自己,繼而自相殘殺不分敵我——這就是炸營,又叫營嘯。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戰國高平之戰秦軍屠殺趙軍和營嘯也有關
最早關於營嘯的記載是東漢時期,記載於【通鑑紀事本末】,發生在東漢對西羌的戰爭中。一個士兵在噩夢中的驚叫使整個高度緊張壓抑的軍營產生連鎖反應,引發了大規模混亂,隊伍不戰先潰。一支由武力強大的瘋子組成的軍隊,其破壞力可想而知。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營嘯的記載,而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卻只能從蛛絲馬跡和相關人員的推斷中看到當時的情景。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這些敗兵做俘虜對己對人都有好處
1949年初的淮海大地,國共上百萬大軍糾纏在一起廝殺。蔣軍在接連損失黃百韜和黃維兵團後,失敗已經不可避免。由杜聿明直接指揮的,盤踞在徐州的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棄城南逃中被我軍包圍於陳官莊附近狹小區域,天地不應覆滅在即!天寒地凍,飢寒交迫與我軍炮火的威力,尤其是命懸一線的心理壓力令這個由軍人、家屬、平民還有學生組成的數量達三十萬人的混亂團體不用我軍進攻,就隨時有發生大混亂大崩潰的可能。不知道選擇突圍的杜聿明是否考慮了這種內爆的風險,但無論如何他給了這些處於崩潰邊緣的潰兵和難民一個方向的指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疏導。假設蔣杜均決心困守,且不論交火中的傷亡和誤傷,數十萬人中只要少數的精神崩潰,引起的連鎖反應和破壞就必定是災難級的事件,從這個角度看也許不能選擇投降的杜聿明還是避免了大災難的大功臣。作者不是危言聳聽,桀驁不馴的邱清泉已然幹起了迫害女學生的惡行,實際就是垂死癲狂的小發作。在陳官莊這樣極度絕望的有很多,無論原因他們死前的可能的發泄肯定是無人性無差別的。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將老叔財產敗的一乾二淨孫元良
大規模的災難因一個更確切説是逃命的命令而避免,最善於跑路也確實是最快跑路的孫元良兵團竟然在我軍有效攔截之前,大部衝出包圍圈。這是一支數萬人的川軍部隊,在老長官孫震被蔣明升暗降後,由雙方都能接受的孫震之侄黃埔將領孫元良接任兵團司令。該部一直處在既怕被殲,又怕被蔣軍收編的狀況下,官兵思鄉心切毫無戰意,新長官孫元良的宗旨就是避戰保命。只等突圍命令一下,川軍個個都是鐵腳板,在練就一身逃跑功夫的飛將軍率領下,看起來就要大功告成了。暫時脱離危險的官兵們拖着疲憊的身軀找到一個宿營地倒頭就睡,誰也沒想到陳官莊沒有發生的意外卻在這支緊張和疲憊到了極點又剛剛放鬆下來的隊伍裏上演了——一支我軍尾追小部隊發現了孫兵團的蹤跡,驍勇的戰士明白人數對比在這個時候起不了作用,趁你病要你命就是真理,旋即殺入了東倒西歪的敵羣。這一次衝擊直接引發了營嘯。先是小部分人的驚懼慌亂,很快就蔓延成數萬人的騷亂。詳細過程和損失已經不得而知,只是最後聚攏在孫元良身邊的官兵只有寥寥四百多人。當事人孫元良從來對此事件三緘其口,上述營嘯的發生過程是由蔣軍國防部相關人員根據各種情報分析做出的推測,但應該是八九不離十。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始終處在你死我活狀態一般人真受不了
雖然可怕的營嘯因為現在和平環境沒有可能出現,但當今社會大家都壓力山大,精神疲憊,不安煩躁的情緒很容易被擴散和傳染。所以奉勸讀者清醒的頭腦端正的態度比健康的身體還要重要,在身體這個自己的大本營裏可千萬不要出現營嘯呀!
百家號【我是史地生】,祝讀者身心健康、快樂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6 字。

轉載請註明: “營嘯”:自古軍營最不能發生的事,最後一次出現在淮海戰役後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