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師是北宋末年身處汴京的一位名伎,同時亦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追逐的對象,在官宦仕子之中頗有名聲。關於她的傳説有許多,其中最為傳奇的莫過於她與宋徽宗之間的故事。她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以至於就連當朝皇帝也想一親芳澤,在高俅、王黼等權奸的慫恿之下,一場纏綿悱惻的香豔故事由此而來。
然而風雲變幻無常,北宋末年,面對金軍南下,宋兵節節敗退,汴京失守。靖康之變,宋徽宗慘遭金兵俘虜,國破山河之下的李師師又流離何方,落得何等結局呢?
※ 身世坎坷,色藝雙絕?※
公元1090年,李師師出生於北宋汴京的一户染布商人家庭,因其尚在襁褓之中就失去了母親,因而父親王寅對她格外疼惜,用豆漿替代母乳將她養活。也正因如此,幼年的李師師因營養不良而身體十分孱弱。所幸在父親的精心照料下,漸漸成長起來。然而在李師師4歲的那一年,王寅因罪入獄後,慘死獄中,這使得她瞬間成為了孤兒,幸得一位好心的李姥姥收留了她,從此她改姓為李。
李婆婆對李師師頗為寵溺,從小就找人教授她詩詞曲賦、琴棋書畫。聰明靈動的李師師天賦稟異,一學就會。然而由於李婆婆出生娼户,她之所以收留李師師,是因為被其容貌所吸引,這也註定了李師師此後的命運。據説,李師師在不滿15歲時就已經是“人風流、歌婉轉”,在汴京各教坊中高樹豔幟、獨領風騷了。成年之後,李師師更是出落的風情萬種、水靈柔媚。彙總各類史料記載,與李師師曾有過交往的歷史名人有北宋著名詞人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以及宋徽宗趙佶等人。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北宋,上至帝王將相,下到文人騷客,皆以能夠一覽李師師的芳容為耀。甚至當時有人説,如若今生能夠得見李師師一眼便死而無憾的話語。
八十餘歲高齡的張生,拄着枴杖專程去看李師師,回來後便寫下新詞《師師令》,稱讚她“蜀綵衣長勝未起,縱亂雲垂地”。當時頗受萬千少女神往的大才子秦觀,同樣對李師師情有獨鍾,不但隔三差五的往李師師的礬樓跑,還專門寫詩盛讚李師師的才情容貌,“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至於晏殊之子晏幾道,更在《生查子·遠山眉黛長》中盛讚李師師的絕世容顏“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遍看穎川花,不似師師好”。
※ 傳奇名伎,帝王情人?※
在李師師的眾多香豔故事中,她與宋徽宗趙佶之間的風流豔事最為傳奇,也給了成長在北宋末年的女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為歷史上有名的風流皇帝,他雖宮藏粉黛三千,但對她們刻意造作之態感到索然無味,恰時聽聞李師師之豔名,便微服私訪,以求尋歡。雖然貴為天子,奈何隱匿身份的宋徽宗還是遭到了李師師長時間的冷遇,最終得見揚名天下的才女佳人之後,宋徽宗心馳神往,從此難以自拔。
由於李師師常與文人大家交流,身上才情風度頗為濃郁,深得文學造詣同樣深厚的宋徽宗喜愛。為了更便捷、更秘密的與李師師約會,趙佶甚至不惜勞民傷財,從皇宮裏修了一條地道直通李師師之所在。久而久之,事情總會泄露出去,大宋天子私會青樓花魁便成了千古奇談。
※ 靖康之變,結局成謎?※
宋徽宗期間,北宋與金達成“海上之盟”,相約夾擊大遼。然而常年戰備鬆弛導致宋軍羸弱不堪,無法攻破遼國“南京”,這導致宋金滅遼之後,金國佔據了絕對上風。後來金太宗繼位,金國草原貴族階層大多主張伐宋,以求謀取更多利益,宋金交兵,北宋一潰千里。此後汴京失守,宋徽宗和兒子宋欽宗被俘北上,史稱“靖康之變”。自此以後,關於李師師結局的説法便流傳出多種版本。
第一種説法是,被俘之後,吞金自殺。據《李師師外傳》記載,金兵統帥攻破汴京後,因久聞李師師大迷茫,故而讓金軍將領撻懶去尋,並在張邦昌的幫助下找到了她。然而李師師不願伺候金人,意圖以金簪刺喉嚨自盡未遂,後斷簪吞金身亡。臨死之前大罵張邦昌辜負朝廷。然而這一説法的可信度極低,姑且不説整個故事情節上漏洞百出,單就張邦昌是否會協助金人搜捕李師師就已經值得商榷了。從張邦昌前後的行徑來看,他被擁立為“偽楚”皇帝也是迫於無奈,心中對趙宋依然心存念想的。後人多認為書中情節乃作者借人借事來抒發亡國的感慨,沒有什麼事實依據,因此對此説法持有異議。
第二種説法是,出家為尼,了此殘生。按照《青泥蓮花記》記載,金兵攻宋之時,李師師曾捐出全部家產給朝廷,以助理宋軍抗金。汴京被攻陷之後,李師師孑然一身、一貧如洗,從此出家為尼,了此殘生。這種説法的可能性頗高,但史書記載並不詳實,難辨真偽。
第三種説法是,南逃避難,流落江湖。根據《墨莊漫錄》記載,李師師在金兵破城前後,南逃避難至江浙一帶,被籍沒家產以後,時常為當地的士大夫唱歌。後來為一富商所得,寓居西湖葛嶺,從此相夫教子,再難有“一曲當年動帝王”的聲勢。這一説法,相對合理,然而眾多記載相互衝突,細節並不清晰,很可能是後世之人添油加醋形成的。
第四種説法,被俘北上,下嫁金兵。這種説法不知從何時開始流傳,並被清人丁躍亢在其作品《續金瓶梅》中採納。依據此種説法,李師師在汴京失陷之後,被金軍統帥撻懶依據張邦昌等降臣提供的名單索取皇宮婦女,將李師師連同徽欽二帝一道北遷,並迫使其嫁給一個病殘金兵為妻。只是當時李師師早已出家成為女道士,不太可能名列皇宮婦女之列。
第五種説法,委身青樓,重操舊業。此種説法不見當時記載,但出現在清初陳忱的《水滸後傳》中,應當是陳忱對此類説法的承接演繹。按照這一説法,李師師後來流落到湖廣一帶,孑然一身,只得重操舊業,以賣場為生。只是隨着年歲的增長,委身青樓的李師師終究生活難以為繼,孤獨去世。這一情形被宋人劉子翬寫入《東京記事詩》當中去了,正所謂“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由於劉子翬與李師師年代頗近,因此他的説法最為可信。
縱觀李師師的傳奇一生,有過大起大落,也有過大喜大悲,可以説是看盡了人間凡塵。她身世坎坷,自幼喪失雙親,後來憑藉自身努力贏得舉世名望,奈何生不逢時,遭臨國家大變。雖然時至今日,人們難以明晰她後來的結局,但這位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曠世名伎,依舊為宋朝的歷史增添了一縷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