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高等教育強國:普及化與“雙一流”
作者:瞿振元(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總督學顧問、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中國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
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二是世界級高水平大學的狀況。在這兩個基本方面,我國教育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令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驕人成績。
一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佈。數據顯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億人,佔總人口的15.5%;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15467人,與2010年相比,增加了6537人,增長73%。數據表明,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人口素質不斷提升。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能夠實現如此成就,實屬不易。
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在在校生規模只有11萬人的基礎上起步的,而且是在百廢待興的環境中開局的。今天,在校生規模超過3300餘萬,實現了近300倍的增長。儘管我們在探索中也走過彎路、受過挫折,但是,我們黨一直堅持積極發展人民的教育事業的方針,推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教育取得了斐然成績。
1999年是高等教育加速發展的歷史拐點。黨中央決定當年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既有在經濟上拉動內需、延緩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考慮,也清醒認識到“我國非義務階段教育發展不足已成為一個突出矛盾”,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人民羣眾的迫切要求”,而且“對提高整個社會的知識化程度,積累和儲備更多的知識和人才,迎接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戰略意義”。擴招政策一經發布,立刻引起社會熱烈反響。那時,筆者任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作為一個政策執行者,對此感受尤深。那年,普通本專科招生159.68萬人,比上年增加51.23萬人,增長47.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5%。
擴招後,學生高興地進了大學的門,但校舍、師資、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不足都暴露出來了。從中央到省(區、市)和各個高校,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較快解決了這個系統性難題。一是認定方向不動搖。大家一致認為,擴招是滿足羣眾需要、促進社會進步、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好事,應當努力把這件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辦好。認識一致是全面推動工作的基礎。二是匯聚力量擴資源。改變只靠政府辦高等教育的計劃思維,整合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包括髮揮高校自主辦學的積極性、促進民辦高校的發展和推動高校後勤社會化等,成片的大學園區和現代化的校園相繼落成,迅速緩解了高教資源嚴重不足的困難。三是守住質量生命線。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後,師資狀況、教學過程、教學管理等都與之不相適應。教育部門和高校都馬上作出反應,推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授必須上講台等加強教學管理的措施,守住質量底線。四是加快改革增動力。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考試招生體制、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各項改革的全面推動,以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舉措衝破傳統體制的束縛,高等教育煥發出強大活力。
系統性的舉措,有力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打消了人們“擴招能否持續”的疑慮。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進入大眾化階段;2019年,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中國用17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一般要用3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走完的“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過程”。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事關人民羣眾對高等教育的可獲得性,因此,也是一個事關社會公平的問題。擴招後,國家建立了面向大學生的經濟資助體系,不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取消了高考的年齡限制,保障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總之,建設平等而面向每個人的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價值追求。可以説,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
以重點建設帶動全局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工作方法。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高校院系調整,建構了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隨即就以重點帶動全局的方法推進高教發展。1954年,國家決定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等六校作為全國性的重點高等學校,要求重點高等學校在貫徹中央所規定的方針政策、學習外國先進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加強行政領導等各方面能夠先走一步,取得經驗,由教育行政部門及時總結推廣,以帶動其他學校共同前進。顯然,這六所重點高校的選擇極具戰略性;而重點建設的內容又有明確的目的性。以後,重點高校的數量不斷擴大,至1963年,全國重點高校達68所。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把教育和科學列為我國發展的戰略重點,確立了依靠科技進步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他一再強調教育要優先發展,主張一定要先集中精力辦好一批重點大學。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1984年,國務院決定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作為國家重點投資建設項目加強建設。
令人鼓舞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着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重大意義越來越顯著,我們黨敏鋭識變,開啓了新一輪的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其目標直接鎖定世界一流大學、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從此邁開了從“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雙一流”建設的豪邁步伐。
當今的“雙一流”建設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在“211工程”“985工程”取得巨大成就基礎上的平穩延續,更是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擘畫和政策創新。它不是一般意義的教育資源的配置,而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處於世界中上行列、謀求更高水平發展的突破口,是高等教育新發展的標誌工程,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深層謀劃,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種深層意藴既體現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標要求上,更體現於“雙一流”建設的政策創新中。
“雙一流”建設政策創新的價值追求是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這樣的政策不是刺激學校偏離大學職能而追求各種排行榜的位次,而是堅守大學的核心使命,實現大學在現代化建設和文明進步中的應有責任。
從2017年9月正式公佈名單算起,至今只有三年有餘,由於頂層設計科學、建設思路正確、責任明確、指導得當,“雙一流”建設高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完成了階段性建設任務,實現了階段性奮鬥目標。在可比指標上,若干高校顯著縮小了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一批學科具備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更多的學校和學科明顯縮小了與世界對標學校和學科的差距。三年多的實踐,也積累了持續開展建設的寶貴經驗,為下一步的建設開闢了道路。
三
在資源總量約束條件下,普及和提高是一對矛盾。妥善處理這一矛盾,做到“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協調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強大的治理能力和高超的領導藝術。我們黨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採取協調、積極而行之有效的舉措,既使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羣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又與時俱進地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使“雙一流”高校建設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標行穩致遠,並且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可以説,這也是我們黨領導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秘訣。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09日 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