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幹什麼都是要講究出身的,特別是明代還有職業的世襲制度,一個人的出身,甚至影響了自己一輩子的命運,連奮鬥的目標都沒有。而這種制度,讓天下穩定的同時也讓社會變得僵化起來。
那麼在封建社會中要講出身的話,誰的出身最重要呢?自然是皇帝了。所以很多沒什麼好出身,從低層幹上去的皇帝都要為自己找一個體面的祖宗。比如劉邦的家世在《漢書》中就是“本系出自唐帝”,而這裏的唐帝,指的其實就是三皇五帝中的帝堯。
其後,東漢的創立者劉秀,以及蜀漢的創立者劉備,甚至不知是什麼族的劉知遠,在建立政權的時候都要扯上漢高祖劉邦的大旗,可見要當皇帝的話,出身就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就連關隴貴族李氏在建立唐朝時,也要奉老子為先祖,為自己找來一個大牌祖宗。
不過,這一套到明朝時卻好像失去了作用,雖然在《明史·太祖本紀》中還有“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的段子,但對於自己出身於貧農的事實,朱元璋倒也不避諱,只是別人不敢在他面前提起而已。
那為什麼對別人極為講究出身的朱元璋,對自己卻沒有進行一番渲染呢?關於這點,我們在下面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氏的名人在朱元璋看來沒有太適合用來做祖宗的,其實在朱元璋之前,朱氏也有兩位驚天動地的大牌人物,一位是建立了後梁的朱温,一位即南宋的大儒朱熹。不過,即使兩人有着極大的名氣,但在朱元璋看來卻都不能作為自己的祖先。
首先是朱温是唐朝的臣子,最終卻弒君代唐自立,從君主的角度來説,這是一個反賊。況且朱温名聲並不好,還有什麼吃人肉之類的傳説,綜合起來,認朱温為祖先是一件打自己臉的事情,這種祖宗是要不得的。
那麼朱温名聲不好就算了,大牌的朱熹為什麼也“落選”了呢?要知道在封建時期,朱熹那一套很吃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人物。要認祖宗的話,這是一個優秀的候選者。
但朱元璋想認朱熹的話,卻可能要面臨一場巨大的質疑。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出生於天曆元年(1328),而朱熹則卒於慶元六年(1200),算起來兩人相隔只有百來年。
而在古代,族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當時朱熹的後人就很興旺,所以朱元璋此時貿然稱朱熹後代,人家一查族譜根本沒什麼朱五四朱初一之類的貧農,這樣搞下去,被打臉的或許也只有自己而已。
因此,看着兩位同姓的大牛卻無法利用,朱元璋也只能放棄了這種“攀親戚”的想法。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朱元璋認為他的成就是天命所歸,和他的出身沒有太大關係。而且這種一窮二白的貧農世家,反而更讓他“得位最正”,成為史上極為罕見的布衣天子。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些開國皇帝其實就是前朝的重臣,比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的出身。而老朱卻不一樣,他的家世清清白白,自己以及祖上都沒在元朝入仕,是實打實的布衣,同時還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大旗手。
從這點來看,老朱完全控制住了道德制高點,沒有人能從這個方面去對他進行輿論方面的人身攻擊。所以在這種前提下,為自己找個顯赫的祖先確實沒什麼必要。
據説朱元璋時常把“朕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掛在嘴邊自我感慨。在他看來,大位是老天爺選中他,他才順應天命坐上去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在他身邊的人也只能拍些馬屁,在天命上做文章,是萬萬不能再提起“淮右布衣”的梗了。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朱元璋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覺得既然自己沒什麼“大牌”的祖先那就算了,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出身艱苦不就行了嗎。其實對於自己的出身,朱元璋並不避諱,關於這點,我們在朱元璋欽定的《皇明祖訓》與《御製皇陵碑》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皇明祖訓》中,朱元璋就親自寫道“朕幼而孤貧,長值兵亂,年二十四,委身行伍,為人調用者三年。”在這對於子孫的祖訓中,朱元璋並沒有對自己的出身進行修飾,而是直言“朕幼而孤貧”。由此可見,朱元璋靠本事來坐上大位後,並沒有去貪慕虛榮,對自己的出身是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的。
而在《御製皇陵碑》中,朱元璋更是道盡了自己的艱辛。
此中雲: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旁徨,俄爾天災流行,眷屬罹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兄雲去此,各度凶荒。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兄弟異路,哀慟遙蒼。”
“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飄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
據説在制碑之前,朱元璋曾讓文臣舞墨,但看到了上交的文章後卻搖頭不已,於是便親撰碑文,寫盡了他的家庭出身和本人經歷,悲情的內容令人深感同受,唏噓不已。
從這篇朱元璋親撰的碑文來説,他沒有給自己虛構一個良好的出身,或是説自己的祖宗是誰,而是將自己艱苦的創業經過展示給子孫,告訴他們打天下如何困難,又該如何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所以在朱元璋本來看來,實事求是才是最重要的,給自己找一個大牌的祖先來掩蓋自己貧苦的出身,這不是他的風格。可惜他的後世子孫不懂這個道理,生生把大明朝給弄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