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甄嬛傳》的朋友們想必都知道果郡王允禮,那麼歷史上的他真實存在嗎?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與雍正的兄弟情到底好到什麼程度?他是真如電視劇中所演那般是在雍正年間被毒死的嗎?我們接下來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深入剖析。
允禮劇照
地位卑微,不受重視
首先,需要確認的是,果親王允禮此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他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算上未序齒早殤者,為二十七子),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出生於紫禁城,1670—1680年之間是康熙的高產時段,在此期間共有14位皇子(加未序齒)出生,而從1680年(康熙十九年)之後,新出生的諸皇子之間年齡就相差較大了,例如十四阿哥胤禵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出生,足足比允禮打了9歲。
因為允禮生母陳氏在生他之時還是個沒有封號的妃子,所以允禮的童年既不絢爛也不悲慘,只能用孤獨來形容。康熙對這個孩子雖然沒有格外的欣賞但也沒有格外的輕視,畢竟在那個封建時代,母族的出身地位極易影響到兒子的受寵程度,並且終康熙一世,允禮在戰功上也未有明顯的建樹,所以在康熙朝允禮連貝子的爵位都沒有被封過。
康熙劇照
審時度勢,英明決斷
雖然在康熙眼裏,允禮並不是那麼出眾,但對於他自己來説,不論能不能受到重用,他都會一如既往地將該學完的功課全部學完,並且爛熟於心,受到了師傅們的一致肯定,但這並沒有使其變得驕傲自負,他依然是那個温文爾雅的十七阿哥。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太子之位,原本風平浪靜的宮廷內部開始風起雲湧,諸皇子紛紛結成聯盟,互相牽制掣肘。其中尤以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鬧得最為不可開交,此時的康熙為此焦頭爛額煩心不已。而當時的允禮,本不受各陣營和康熙重視的他卻悄無聲息的投靠了四阿哥胤禛的陣營之中。按照現有的史料當中,關於允禮加入“四爺黨”之後做了什麼大事記載很寬泛,但唯一確定的是,自康熙1722年去世之後,允禮便開啓了他的開掛人生,所以從這方面看來,允禮在選擇陣營之時還是看得非常準的,隨着康熙的駕崩,45歲的胤禛最終大獲全勝。
三大優勢,穩度餘生
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大賞羣臣,此時的允禮被連拔兩級封為果郡王,此時他27歲。要知道在康熙朝允禮只是一個沒有任何爵位的皇子阿哥而已,雍正的如此重賞必有其深意,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允禮當年是“四爺黨”親信這麼簡單。
雍正劇照
眾所周知,在雍正剛繼位之時,朝局還未穩定,於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雍正就連當年的敵人八阿哥胤禩也封為了廉親王,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和混淆視聽之策,因為很快這個胤禩便被削爵圈禁。那麼身為雍正親信的允禮是否是他發自內心所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生性多疑的雍正面前,想要讓他信任一個人,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與他心有靈犀出生入死過的死黨,要麼就是對雍正的皇權起不到任何威脅的人。關於前者,大清唯一一位可以不用避皇帝名諱的怡親王胤祥就屬於此類。而我們的十七爺則屬於後者,畢竟他比雍正整整小了19歲,不具備怡親王和雍正多年的那種十足的默契感。
而之所以允禮可以讓雍正放心大膽地用的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也可以説是允禮的三大優勢:
第一,天時。經過對《清史稿》的翻閲我們會發現,雍正當年在九子奪嫡之中所成立的“四爺黨”,其十一位成員中有三位是雍正的兄弟,除了怡親王胤祥和果郡王允禮,還有康熙的十六子莊親王允祿。而胤祥因為多年疾病纏身導致於1730年(雍正八年)就去世了,所以痛失至交之後,和雍正最為親近的便是允禮和允祿了。
第二,人和。出身卑微不被康熙所看重,這些雖然看似是允禮的缺點和弱項,但這對於雍正來説,卻是大大的優點。而且,在九子奪嫡事件中,允禮雖身在雍正這邊,但因其當時年齡尚幼並且性格超然灑脱,所以只能説是幫助四哥撐撐場面湊湊人數,所以對於權勢沒有絲毫慾望的他,自然是雍正十分樂意任用的人。
第三,體弱多病。根據《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等史料的記載,允禮從小開始就體弱多病,這種孱弱的體格雖然會被很多身強力壯的兄弟們笑話,但是雍正卻看好允禮,正因為他的體弱多病才能使雍正用得更加放心。
雍正、允禮劇照
>果郡王為人直樸謹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來,命王辦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務數年,王失志忠誠,毫不顧及己私,執持正理,概不瞻徇,贊襄朕躬,允稱篤敬。王微有弱疾,雖偶尓在家調養,而一切交辦事件仍然盡心料理。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允禮在雍正繼位後開啓了開掛式的人生。在剛剛晉升郡王的他,短短五年之內,就又被雍正晉封為果親王,並且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彌留之際還囑託允禮為乾隆的輔政大臣。雍正還告誡乾隆要善待他這位十七叔,乾隆繼位後,遵循雍正的遺願,允許十七叔可以不用每天上朝,家中工作定期入朝彙報一次即可,1738年(乾隆三年),果親王允禮去世,年僅42歲,因其爵無子嗣繼承,乾隆特命自己的幼弟弘曕承繼果親王爵位,如此也算是撫慰允禮忠勞勤勉的一生了。
參考資料:
趙爾巽《清史稿》
蔡東藩《清史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