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
立陶宛成為了新教國家,這樣就破壞了他和波蘭之間的聯盟關係。
導致了立陶宛和波蘭之間爆發了自聯邦之後最大的一次危機。
這次危機背後的推動者是拉齊維烏家族。
插句題外話,拉齊維烏家族是一個出身於立陶宛的國際性家族。
這個家族在十五世紀前後,是歐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他還擁有自己的武裝軍隊,規模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不相上下。
同時,這個家族還是新教、東正教的保護者,只要這個家族在,東歐的新教就可以和基督教抗衡。
背叛
在楊二世·卡齊米日統治波蘭聯邦的20年裏,是波蘭聯邦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楊二世·卡齊米日
揚·卡齊米日是瓦薩家族的後代,他繼承王位的經歷非常曲折,剛成為了波蘭聯邦的統治者,就遇上了聯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哥薩克暴亂。
儘管聯邦軍隊奮力反擊,但還是丟掉了大片領土。
哥薩克可以追溯到13世紀,是一大羣由不同民族的逃犯,奴隸,農民,還有當地的遊牧部落比如白匈奴,突厥等民族組成的。
這羣人被稱為哥薩克(Cossacks),翻譯的好聽點叫做“自由自在的人”,實際意義是“無人管教的野種”。
後來出於戰爭需要,波蘭嘗試利用這些哥薩克人,於是給了克薩克人大量特權和自治權,不僅免除一切賦税和勞役,還允許自由捕獵和經商,還發放軍餉。
這些特權哥薩克人可以得到一面旗幟,被視為波蘭聯邦的正規軍。
之後波蘭打了近半個世紀的仗,國庫里老鼠比錢幣還要多,也就無法再為哥薩克發放軍餉了。
一開始還能用衣服、食物替代,再到後來連食物都無法發放。
這對哥薩克人來説是難以接受的,儘管説為國征戰是一種榮耀,但畢竟榮耀不能當飯吃。
波蘭聯邦對哥薩克反覆無常的政策,使哥薩克與波蘭聯邦的關係很不友好,但波蘭卻需要依靠哥薩克來幫助鎮守東部邊疆。
而且擁有特權的哥薩克,也容易引起普通哥薩克人的不滿。
之後波蘭聯邦議通過了《哥薩克與烏克蘭秩序》法令,更是遭到了所有烏克蘭人和哥薩克人的牴觸。
大量不滿波蘭統治的哥薩克人加入了起義隊伍,暴動規模迅速擴大。
烏克蘭投靠了莫斯科人,形成了東正教大聯合,因此威脅到了立陶宛東部邊境。
於是立陶宛貴族們就打算拋棄波蘭,跟瑞典結成聯邦。
瑞典一直是新教徒的主力,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在英法兩國支持下在波羅的海東岸和南岸獲得了很多的領地,還獲得了里加大港。
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在三十年戰爭中能征善戰,展現出了強大軍事實力。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而波蘭這位文弱的國王可以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
再加上此時是烏克蘭哥薩克大暴亂時期,此時立陶宛急需軍事上的支持。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立陶宛貴族們就改變主意了,拋棄了波蘭跟瑞典結成聯邦。
聯盟的條件和之前與波蘭結盟的條件相似,外交上瑞典與立陶宛聯盟,瑞典國王兼任立陶宛大公,但內政上瑞典保證立陶宛貴族的權力,立陶宛仍屬於立陶宛人。
這樣看,不但加強了立陶宛在國際上的地位,獲得了瑞典軍事上的支持,同時還阻止了波蘭同化立陶宛的計劃。
但如果從波蘭的角度看,這是赤裸裸的背叛,是最卑鄙無恥的行為。
波蘭人這邊正因為哥薩克暴亂,打的馬上就要彈盡糧絕,處境極端危險,立陶宛卻背信棄義,不但改信異教,還和瑞典人聯合起來倒戈一擊。
在十六世紀的歐洲,宗教比國家更重要,因此立陶宛的背叛對波蘭人傷害極大。
洪水
但立陶宛和瑞典聯盟已成事實,而且揚·卡齊米日沒能保護自己的王國,波蘭陷入到持續的戰爭之中,這就是“大洪水時期”。
大洪水結束了波蘭聯邦的黃金時期,波蘭走向衰落,因此很多波蘭人對此耿耿於懷,還經常黑立陶宛人和拉齊維烏家族。
比如波蘭作家亨利克·顯克維支的歷史小説,其中一本叫做《The Deluge》,中文譯作《洪流》(和當時時代背景有關),其實就是洪水的意思。
大洪水意思就是聖經上的那個大洪水。
波蘭人最後雖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整個波蘭成為了歐洲的主戰場。
曾經的波蘭是歐洲經濟文化的中心,如今被戰爭搞得滿目瘡痍,只剩下一片荒涼,不可逆的走向了衰弱。
這就是“大洪水時代”的意思。
立陶宛的背叛給波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不過從楊二世·卡齊米日在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這位國王也實在太不能打了。
瑞典人一打過來,不僅立陶宛人叛變了,就連很多波蘭的貴族也跟着叛變了。
他們既不是立陶宛人,也不是異教徒,也沒打算改信新教,在他們倒戈瑞典之後,仍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
他們背叛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位國王太不能打了。
波蘭可以説是最尊重尚武精神的君主的,瑞典的卡爾國王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君主,他能給他的追隨者帶來榮耀和利益。
而揚·卡齊米日只能帶他們唸經,立陶宛人還給這位國王起了一個綽號叫做“僧侶國王”,意思是他太虔誠了,只關心宗教而不關心國家和軍事事務。
他不太像一位國王,而是一個僧侶了,波蘭強調尚武精神在這位僧侶國王身上體現不出來,因此他沒有資格做一位領袖。
在大洪水時代過後,這位僧侶國王就跑神聖羅馬去了。
不過歷史還是公正的,這位僧侶國王雖然沒有得到波蘭聯邦貴族們的支持,卻得到了天主教會的支持。
天主教會清楚,這位國王正在捍衞天主教,是因為他的虔誠才會被立陶宛人和貴族們拋棄。
信仰
儘管瑞典人在波蘭屢戰屢勝,當卻被攔在了天主教的聖地光明山修道院之外。
修道院利用宗教虔誠召集了大量波蘭天主教徒,表示一定要把異教徒攔在門外,而瑞典人卻沒把這些雜牌軍放在眼裏。
於是雙方發生了衝突。
結果卻讓整個歐洲驚呆了,能征善戰的瑞典人面對一羣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雜牌軍。
這些民兵可能就是那些平日只會種地的農奴,打鐵的鐵匠,做傢俱的木匠,或是隻會念經的僧侶。
就是這樣的一羣雜牌兵,卻抵擋了瑞典人幾個月。
瑞典這一次失敗,讓瑞典的軍事聲譽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然後那些倒向瑞典的波蘭貴族又重新開始支持卡齊米日了,卡齊米日雖然不能打,但他畢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波蘭的子民們也不願意接受異教徒君主。
卡齊米日在天主教徒的支持下重新當上了國王,而且召集了數倍於瑞典人軍隊抵抗瑞。
於是瑞典和波蘭之間的戰爭,就變成了一場長時間並且破壞性極強的拉鋸戰。
瑞典雖然無法攻下光明山修道院,但卻總能擊敗揚·卡齊米日。
瑞典人率領幾千人的軍隊,就能把波蘭幾萬大軍打得潰不成軍。
好在波蘭人大多數都是天主教徒,揚·卡齊米日屢戰屢敗,失敗後逃到偏遠地區,然後再召集全國的天主教徒勤王。
組成幾萬大軍再去打瑞典人,上了戰場再一次戰敗,然後逃跑,逃跑後再召集新的軍隊。
從戰爭結果上看,瑞典人雖然百戰百勝,但是勝利的代價是損耗一部分精鋭。
而波蘭這邊每一次都失敗,失敗後卻總能組成一支規模差不多的軍隊再去打瑞典人。
最後瑞典人實在沒有耐心和波蘭人耗下去了,於是放棄了波蘭。
因為他們知道,就算是打敗了波蘭,也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只要愚夫愚婦們還篤信上帝,波蘭就不會滅亡。
終於,瑞典人放棄了波蘭,卡齊米日也回到了國王的寶座上,但這些年的經歷讓他筋疲力盡。而且他和波蘭貴族關係也不好,所以他成為了波蘭歷史上為數不多主動辭職的國王。
一般波蘭國王都是壽終正寢後,波蘭再選舉出新的國王,只有卡齊米日,身體還沒出問題,就提前宣佈退休了。
不過看他這些年的經歷,其實也能理解。
經過這次的大洪水時代,波蘭原本經濟最繁榮的地區,變成了一片荒蕪。
瑞典和波蘭也成為了仇敵,這也意味着波蘭通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被封閉了。
而且波羅的海沿岸基本都是新教徒,經過這次宗教色彩濃厚的戰爭,這些普魯士人和瑞典人也成了波蘭天主教的仇敵。
從此以後,波蘭經濟再無起色。
四面環敵而非環海之英格蘭。
四塞環敵
在波蘭遭受戰火摧殘的同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因為哥薩克叛亂而飽受蹂躪。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原本屬於立陶宛大公國,因為立陶宛信仰自由,所以他們的東正教是不受干擾的。
而波蘭和立陶宛聯邦之後,立陶宛就把烏克蘭劃給了波蘭。
波蘭不承認宗教自由,波蘭人的愛國主義就是源於天主教信仰。
因此波蘭人派出了很多傳教士,要求烏克蘭改信天主教。
這麼做的結果, 就是把那些東正教徒都得罪了。
原本烏克蘭人並不喜歡莫斯科人,波蘭的做法不得不讓他們重新考慮了。
於是烏克蘭人投靠了莫斯科,形成東正教聯盟,莫斯科人蔘戰後,波蘭人鎮壓內部叛亂就完全沒希望了,國內叛亂也演變成了國際性質的戰爭。
在莫斯科人沒參與進來的時候,波蘭曾準備了一個三君主方案。
就是把波蘭-立陶宛共和國變為,波蘭-立陶宛-烏克蘭共和國。
把烏克蘭畫出來成立一個“羅斯大公國”,波蘭國王兼任立陶宛大公和羅斯大公。
然後波蘭、立陶宛、羅斯內政上各自獨立,但在共和國層面上由共同的國王聯合起來。
如果這個方案成功實施的話,可能也就沒莫斯科人什麼事了。
之後十九世紀俄羅斯帝國和後面的蘇聯也就不會出現了。
這個計劃沒有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波蘭歧視東正教徒,一方面是看不起烏克蘭人,尤其是烏克蘭哥薩克人。
後來,羅斯就代指由莫斯科公國發展起來的俄羅斯了(Russia),俄羅斯西部,烏克蘭,白俄羅斯及波蘭東部被稱為羅塞尼亞(Ruthenia)。
莫斯科人蔘與戰爭後,整個烏克蘭糧區也就成為了波蘭和莫斯科人的戰場了。
烏克蘭也一分為二,由莫斯科人和波蘭人相互撕扯。
這對烏克蘭來説,無疑是一場災難。烏克蘭由歐洲糧倉成為了一片荒野。
而波蘭也結束了他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