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身為北伐名將的親弟弟,為何要給哥哥抹黑,最後甚至投降了胡人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經典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二十四)蘇峻祖約
如果祖逖死之前,能預料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和全部家人都要砸在自己的弟弟手裏,他一定會聽從自己的哥哥祖納的建議,自己抄起一把刀把祖約給剁了。
>
祖納是祖逖的異母哥哥,而祖逖和祖約是同母兄弟。因此,當祖納向朝廷上書,表示自己這個弟弟“懷陵上之性,抑而使之可也。今顯侍左右,假其權勢,將為亂階”的時候,相關人員不僅沒有認真處理這個問題,還反而認為這是祖納嫉妒祖約,於是把祖納這封上書轉給了祖約。
祖約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而朝廷為了照顧這位祖逖的小老弟,就讓祖納提前退休回家了。祖納倒也瀟灑,回揚州去做寓公去了。
只不過,身為祖約異母兄的祖納也許夾有私心,但是他所陳述的事情卻真的不幸應驗了。
祖逖去世以後,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應該也不敢自行指定),朝廷便任命祖約為豫州刺史,繼承了祖逖的全部職務。但是,這個傢伙雖然心比天高,卻實在沒有其兄的能力,這也為其後來丟掉整個淮北地區埋下伏筆。
不久,王敦之亂禍起,祖約率主力部隊南下保衞建康,在這裏,他見到了另一位北方的將領——蘭陵相蘇峻。
蘇峻職業生涯的前半部,像極了祖逖——都是地方豪族出身,都在永嘉之亂中率領族人抵抗過胡族,又在無力迴天後南渡,糾集一大幫子族人再次北上建立根據地。只不過他的地盤沒有祖逖大,影響力也沒有祖約高罷了。
但是這都不重要,祖約和蘇峻的軍隊雖然戰鬥力未必能和北方的石勒硬碰硬,對付南方的王敦卻有富餘。在晉明帝解決王敦的平叛戰爭中,他們的軍隊成為朝廷軍的主力,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打贏了仗,就該論功行賞,而戰後的首功之臣,卻不是作為軍隊統帥的祖約和蘇峻,而是和司馬紹有着裙帶關係的庾亮、卞壺、郗鑑等人,這就讓重兵在外的蘇祖兩人心裏結了個老大的疙瘩。
但是,疙瘩歸疙瘩,還不至於讓兩位將領起兵造反。真正的突破口,是時任宰相的庾亮要蘇峻入朝為官,蘇峻長期外任,哪裏願意去建康做官?於是上書朝廷,説自己不是當京官的料,請求朝廷哪怕給自己外放一個老少邊窮地區也好。結果庾亮還是拒絕了,蘇峻無奈,只好整裝準備上路。
然而就在此時,蘇峻手下的參軍對他説了一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主意:“將軍想去窮地方當郡守,朝廷都不願意;您要是真去了建康,還有活路嗎?”
蘇峻一拍大腿,對啊!庾亮擺明了就是要解除自己的兵權,然後設計把自己弄死。現在手上有點兵,還能硬氣一把;要是真的脱離軍隊,失去了指揮權,那自己還有命嗎?
於是蘇峻斷然拒絕,不去建康就任。而庾亮不識好歹,還在詔命蘇峻去京城赴任,這就把暴脾氣的蘇峻給激怒了:
>台下雲我欲反,豈得活邪!我寧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往者國危累卵,非我不濟,狡兔既死,獵犬理自應烹,但當死報造謀者耳!
這段話中的名言——“我寧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後來成了歷代篡權奪位者的座右銘。
(在這裏需要解釋一下,廷尉是從秦到南朝時期的最高刑事機構主管,類似於今天的公安部長兼最高檢察長,蘇峻的意思是,我寧可在山頭望着廷尉,也不能讓廷尉看着被埋在山頭上的我)
打定這個主意以後,蘇峻就聯繫了豫州的祖約,邀請他一起舉大事。而祖約這時候也正一肚子氣——他本就沒有統帥軍隊的才能,手下人都不服他;而當石勒進攻他的時候,他向朝廷苦求援軍,朝廷不但不給,反而在淮河南岸修築工事,似乎是不想讓他回來了!
出離憤怒的祖約與蘇峻一拍即合,立刻派出兩萬軍隊配合蘇峻南下進攻建康,而建康也一如五年前王敦時一樣,輕而易舉地就被攻陷了。
接下來的故事,就和之前王敦之亂時的故事基本雷同了——蘇峻雖然沒有廢皇帝,卻也結結實實過了把權臣的癮。而朝廷無奈,只好又求駐紮在荊州的陶侃起兵平叛,蘇峻最後兵敗被殺,而祖約投降了石勒。
那麼,蘇峻祖約之亂中,誰是最後的獲利者呢?
當然是後趙了。祖約的軍隊主力南下去摻和造反了,豫州的防務自然空虛。而不善於統御部下的祖約早就盡失人心,其部眾早早地就和石勒那邊搭上線,這邊一缺人那邊就過來打,把個祖約追得跑到了離建康咫尺之遙的歷陽(今和縣),派人逆流而上打皖城(安慶)又沒打下來,最終只好投降石勒。
而石勒對這個沒啥能力還背叛國家的傢伙更沒好感,稱帝后不久就把祖約全家處決。除了祖逖的一個兒子被老僕搶救出來以外,祖逖、祖約兩家人全部見了閻王。
經此一戰,東晉至少有四大損失:
首先,是祖逖收復的土地的全部喪失,這不僅是淮北河南地區的淪陷,就連淮南江北一帶都岌岌可危,此後不久,石勒的大軍就開到了歷陽,直線距離建康不過百餘里而已!若非石勒軍沒有水軍,順江而下直取建康都未可知。
其次,是大量財富和人民的損失。王敦之亂僅僅平定不到三年,蘇峻和祖約就再次從北方帶來了血腥的屠戮,這對於根基根本不穩的東晉來説不啻是巨大的災難。而蘇峻等人將國庫裏的財富全部劫掠一空,這對東晉朝廷來説就更是抽骨吸髓的壓榨了。
第三,是皇權的徹底衰微。晉明帝死後,帝位交給年紀尚小的晉成帝,本就政權不穩;而這一戰後,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干預更加明顯,從而使得整個東晉從此直到滅亡,皇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大權全部被王、謝、庾等豪族把控。
第四,是上游的徹底失控。王敦之亂平定後,荊州短暫地得到了建康方面的控制。而在蘇峻之亂後,以陶侃、桓温為代表的荊州統帥基本自成一系,建康很難再鉗制住他們了。而這個問題,終於在四世紀末導致了著名的桓玄之亂。
而蘇峻之亂的始作俑者庾亮,卻收穫了意外的結局——他既沒有被蘇峻當做戰犯處決,也沒有在叛亂平定後受到處理,反而安安穩穩地渡過了一生。那麼,庾亮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何能秉政,又為何能得善終呢?
咱們下回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