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本 文 約 5000 字
閲 讀 需 要 13 min
- 引子 -
事關機密,臨危受命
殿中監,是三國時期設置的官職,主要負責皇帝起居的安排。在唐代,級別為從三品(《舊唐書・職官志》)。雖然不高,但由於與皇帝關係親密,多作為皇帝心腹來處理機密事宜,因此地位十分微妙,非膽大心細、頭腦縝密者不能為之。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八月,殿中監藥子昂就接到了皇帝——唐代宗李豫親自安排的一件差事。
-變數 -
驍勇貪財,一體兩面
彼時,將唐王朝百年盛世攔腰斬斷的“安史之亂”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戰火遷延、死傷無數,唐王朝和叛軍雙方都已經是筋疲力竭、燈枯油盡。然而從整體上看,除去被叛軍盤踞的兩河地區,關中、巴蜀、荊襄、江南大片領土還在唐王朝掌控之下。儘管飽受戰火荼毒,但各地財帛糧餉還是源源不斷匯聚到兩河戰場,用於對叛軍的最後一搏——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雖然還處於拉鋸狀態,但勝利的天平已經向唐王朝一方傾斜,克復東都、底定兩河已經是時間問題。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安史之亂形勢示意圖
但就在這個時候,不甘心失敗的史朝義又給唐王朝出了個幺蛾子。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史朝義的影視形象
唐王朝之所以能一點點反敗為勝,除了各地唐朝軍民的奮勇戰鬥,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爭取到了北方遊牧部族回紇的外援。
唐肅宗即位靈武之時,回紇就派出數千騎兵前來支援。在簽訂了“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的盟約後,回紇騎兵配屬郭子儀統一指揮,直接投入到了平叛戰鬥中。史載,唐軍收復長安的關鍵之戰中,叛軍派遣精鋭騎兵埋伏於唐軍背後欲展開奇襲,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引回紇就擊之”,一番砍殺,“翦滅殆盡,賊由是氣索”,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田乾真等輩乘夜率軍逃出長安,唐肅宗君臣這才回到了心心念唸的都城。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郭子儀畫像
但是,回紇騎兵的驍勇善戰,掩蓋不了其貪財好利的本性。
收復長安和洛陽後,回紇騎兵大行劫掠,“恣行殘忍,士女懼之”,洛陽倖存百姓逃到聖善寺、白馬寺躲避,結果回紇竟然“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舊唐書・回紇傳》)。回紇騎兵所到之處,“比屋蕩盡”,百姓甚至用紙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在飽受安史叛軍荼毒之後,再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但唐王朝還指望回紇繼續與唐軍並肩作戰,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坐視萬千百姓無辜成為利益交換的犧牲品。
正是看到了回紇人好利又殘忍的本質,史朝義才動了歪腦筋。
他遣使告訴回紇登裏可汗,唐玄宗、肅宗接連去世,中原羸弱無主,正是回紇大舉南下的天賜良機。希望他們儘早和唐軍反目,與自己“共收其府庫”(《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登裏可汗果然被史朝義勾起了饞蟲,不禁蠢蠢欲動。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回紇汗王壁畫像
唐代宗收到消息後,立即派出中使劉清潭前往回紇力圖重修舊好。但唐王朝飽受戰火蹂躪的殘破城池已經讓登裏可汗生出了“輕唐之志”,他以助唐平叛為名,率領大軍南下。於是“京師大駭”,一股兵臨城下的恐怖氛圍瀰漫在長安城內外。
-博弈 -
折衝樽俎,步步後退
為了拉住盟友回紇,唐代宗使出了最後一招。
之前為了建立與回紇的盟約,唐肅宗將大將僕固懷恩的女兒許配給了還是回紇王子的登裏可汗。如今,僕固懷恩正駐紮在位於河東的汾州,而登裏可汗恰好率領大軍行至河東,也提出要見見老丈人,唐代宗自然是點頭允諾。
僕固懷恩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回紇營帳,面對這個躁動不安的女婿,歷數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對回紇君臣百姓的種種封賞,堅決主張“唐家恩信不可負”,費盡唇舌,好不容易讓對方暫時打消了攻掠唐朝、趁火打劫的企圖。
危機暫時解除,但唐朝君臣依然不敢掉以輕心。
殿中監藥子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唐代宗的心腹出使回紇的。他肩負的使命很明確:繼續與回紇鞏固同盟關係,同時確定最終平叛的具體方略。
但是回紇強、唐軍弱,這是連敵人都承認的事實。出血過多、力量羸弱的唐軍在制定回紇軍隊戰略方面的話語權微乎其微。因此,對藥子昂代表唐王朝提出的建議,回紇君臣聽不聽就兩説了。
回紇營帳殺氣騰騰。面對藥子昂,登裏可汗一上來就拋出了自己的預定戰略:回紇大軍將從蒲關入關中,取得給養後取沙苑路,由潼關東出河南,打擊盤踞洛陽的叛軍。
蒲關,位於今天山西、陝西沿黃河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從河東(今山西)入關中的重要通道。此時回紇大軍所在的河東,與叛軍盤踞的兩河地區近在咫尺,登裏可汗卻不直接從河東出太行山入兩河作戰,非要繞道關中,從潼關進攻洛陽,其目的不言自明:把唐王朝的腹心之地關中和長安至於自己的精鋭騎兵威脅之下,進可以在平叛勝利的同時取得對唐王朝的實際控制權;退可以劫掠號稱富庶的關中地區,就像之前在洛陽一樣,退回草原,管你唐王朝和叛軍誰勝誰負,總之是穩賺不賠。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蒲津關示意圖
藥子昂趕緊委婉地表示反對:“關中地區飽受戰火摧殘,州縣蕭條,無法給大軍提供後勤保障,恐怕會讓可汗失望。”接着話鋒一轉,提出替代意見:“現在叛軍主力盡在洛陽,不如出土門,向南一路攻略邢、洺、懷、衞等州,獲得叛軍物資以為己用。”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河北邢州洺州示意圖
土門就是當時的土門關,在今天河北井陘縣,自古就是河東通往河北的必經之路。藥子昂的意思很明確,與其從關中繞個大圈子去攻打河南,不如直接從河東出發,向東越過井陘攻打叛軍的河北老巢。藥子昂點到的邢、洺、懷、衞等州,此時都是安史叛軍勢力範圍的腹地。如果回紇軍隊能夠從這條路線,一路攻略南下,不僅可以減輕河東、關中百姓負擔,還能讓回紇軍隊和叛軍兩敗俱傷,這對於唐王朝一方來説,無疑是最經濟的方案。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今天的土門關遺址
但登裏可汗不是傻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他也不是沒聽過。對這個提議,登裏可汗嗤之以鼻,史書就記載了兩個字:“不從”。
無奈之下,藥子昂只得提出第二條方案:“自太行南下據河陰,扼賊咽喉。”
太行山位於河東河北的交界處,地勢險要,是河東唐軍抗擊河北叛軍,守衞朔方和關中的屏障。讓回紇大軍從太行山南下河陰、進逼洛陽,可以避免在途中與河東叛軍硬拼消耗實力。可以説,這是藥子昂反覆權衡,認為不會對回紇軍隊造成損失,又能推動戰局進展的最佳預備方案。
但登裏可汗依然不為所動。
佔據河陰後,仗還是要打的。我是來打仗的麼?是,但並不重要——沒有好處,誰打仗啊?
“亦不從。”
藥子昂怔了半晌,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任你心思縝密、巧舌如簧,實際上沒有實力做後盾,任何苦心思索、看似兩全的方案都是鏡花水月、半文不值。
很明顯,沒有撈到好處,想讓回紇軍隊參與平叛,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沒辦法,藥子昂忍受着巨大痛苦,給出了最後一條方案。
“自陝州大陽津渡河,食太原倉粟,與諸道俱進。”
大陽津地處河東、河南、關中交界處,是關中、河東唐軍南下河南的戰略要地。藥子昂的最後一條建議,還是要回紇軍隊出師洛陽,但多了一個前提條件——“食太原倉粟”。
太原是唐王朝起家之地,又是整個河東地區首府,歷來地位重要、守備堅固。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李光弼等唐軍大將又以太原為中心,對河東地區的防務進行了重新規劃,使重鎮太原迅速要塞化,成為進軍河北、平定叛亂的堅固橋頭堡。唐玄宗出逃長安、唐肅宗即位靈武后,一面任命郭子儀負責主持對長安、洛陽的收復,一面任命戰功赫赫的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坐鎮太原,繼續指揮河東唐軍防禦河北叛軍的入侵。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唐玄宗畫像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叛軍主將史思明率眾十萬,兵分四路大舉圍攻太原,企圖從背面攻取靈武,佔據關中。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不到萬人的老弱殘兵,但他憑藉堅城太原,以及城內充裕的糧餉財貨,與叛軍做殊死搏鬥,終於以少勝多,取得了太原保衞戰的勝利。
由此可見,雖然和關中一樣屢遭戰火,但太原城一直處於唐軍控制之下,城內的倉粟也是唐軍鎮守太原、鞏固河東的重要基礎。但此時此刻環顧四周,唐王朝治下的江淮、荊襄、巴蜀距離太遠,關中又飽受戰火摧殘,除了太原糧倉,已經沒有足以讓登裏可汗君臣動心的好處了。
——不拿點真金白銀出來,回紇大軍是鐵定不會和叛軍真刀真槍地死磕。正因為如此,藥子昂才痛下決心,蘸着心頭熱血,把這個方案一字一句地吐了出來。
“乃從之”——可汗終於同意了。南下與唐軍會師平叛的作戰方案終於敲定,而代價,就是河東和太原軍民最寶貴的物資糧餉將為回紇大軍所有。
-屈辱 -
皮鞭加身,歷史拐點
藥子昂終於完成了使命,但他卻沉浸在一種強烈的屈辱感中。同時他也不知道,這種屈辱並沒有因為使命的完成而結束,反而將以更加猛烈的方式向自己,以及整個唐王朝襲來。
這年十月,唐代宗任命長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藥子昂被任命為左廂兵馬使,隨同李適前往陝州,會同各地節度使和回紇大軍準備進討史朝義叛軍。
就在這時,佔據了太原倉粟,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回紇大軍又給唐朝君臣來了個下馬威。
雍王李適帶着幾十個隨從前往拜見登裏可汗,可汗責問李適為什麼不行叩拜之禮。藥子昂大為震驚,當即拒絕了這種無禮要求,認為“禮不當然”——堂堂大唐儲君、親王之尊,怎能向夷狄首領跪拜?登裏可汗惱羞成怒,直接命令將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等李適部屬各鞭打一百,而以雍王李適年少無知為由,將他遣送回唐軍大營了事。
鞭打事件發生第二天,魏琚、韋少華就傷重不治而死。藥子昂倖免於難,但也自此消失在了史冊中。
作為一名危難時刻肩負重大使命的使臣,藥子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鞏固了唐王朝與回紇的同盟關係,為最終平定叛亂奠定了政治基礎。但身處弱肉強食的大時代,他依然無法避免屈辱和悲劇的命運,成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由強轉弱的見證和註腳。
此後,唐朝和回紇聯軍從陝州出發,東向平叛。僕固懷恩與回紇鐵騎充當先鋒,並肩作戰,於洛陽城外昭覺寺大敗史朝義叛軍主力,奪取東都洛陽。接着,各路唐軍分進合擊,對敗退北逃的史朝義殘部窮追不捨,僕固懷恩和僕固瑒父子充分發揮回紇騎兵的高機動性優勢,接連攻破濮、滑、衞、貝、莫等州。眾叛親離的叛軍首領史朝義被逼在温泉柵林中自縊,終於為延禍八年的安史之亂畫上了句號。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唐代陌刀兵示意圖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回紇大軍此刻更加驕橫,所到之處抄掠無數,沿途唐朝軍民稍有不滿,就“輒殺人,無所忌憚”,最後雖然主力離開了唐境,但在長安、洛陽都留下了龐大的使團。他們強買強賣,殺人放火,“掠人子女”,無惡不作,唐朝中央束手無策,還派中使前往撫慰,丟盡了唐王朝最後的顏面。
可以説,藥子昂以及唐朝君臣遭受的屈辱,並沒有隨着安史之亂的結束而終結,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平叛後期的唐軍主將僕固懷恩由於功高蓋主,擔心如前任郭子儀、李光弼一般被朝廷罷黜雪藏,不得已將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等安史降將納入麾下。再加上僕固懷恩與回紇可汗的姻親和戰鬥同盟關係,有了“裏通外國”的重大嫌疑。因此,遭到辛雲京、駱奉仙等新貴和程元振、魚朝恩等朝中權宦的進一步猜忌。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僕固懷恩痛下決心,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等族數十萬人叛亂,掀起了比安史之亂更加兇險的波瀾。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李光弼畫像
安史之亂期間,吐蕃已經佔領了長安西北數十州,以至於“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為左衽矣”(《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九》)。安史之亂平定後,吐蕃軍隊甚至一度攻佔長安,立唐朝宗室廣武王承宏為傀儡皇帝,為唐王朝屈辱史上又添上了一道深深的烙印。如今,在僕固懷恩的策動和帶領下,吐蕃、回紇等族數十萬大軍再次興兵南犯,唐王朝局勢又一次危如累卵。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吐蕃最盛時期形勢示意圖
關鍵時刻,僕固懷恩叛國不久死在軍中,形勢出現轉機。與此同時,老將郭子儀隻身前往回紇營帳,對回紇主將藥葛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以吐蕃搶掠的財貨為誘餌,重新説服回紇與唐朝結盟,對唐朝宿敵吐蕃背後猛捅一刀,終於將一場潑天大難消弭於無形。
就這樣,安史之亂結束,唐王朝並沒有從戰亂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唐代宗和他的祖父、父親一樣,又一次逃離了首都長安,演繹了一遍相同的屈辱,也開啓了從中唐到晚唐的一百多年歲月中,唐王朝一蹶不振、走向最終滅亡的悲劇歷史。
藥子昂有幸,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鞏固了唐朝與回紇的同盟關係,確定了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計劃;藥子昂不幸,他身處一個衰落的大時代,註定要遭受從天堂到地獄,從榮耀到屈辱的折磨。而他也在無意中,經歷了歷代中原王朝由盛轉衰的悲劇轉折點,成為這場巨大創痛的歷史見證人。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九》

《舊唐書・職官志》

《舊唐書・回紇傳》

《舊唐書・郭子儀傳》

《舊唐書・李光弼傳》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

《讀史方輿紀要》

《通典・食貨典二》

《中國曆代軍事戰略》(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古代軍事通史・唐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投稿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01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捱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