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吳定規:幾百人打6千湘軍精兵,名將李續賓被斬殺
1858年,天王洪秀全重新組建“五軍主將”制,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等青年才俊,繼續進行抗清鬥爭。青年將領走上前台,太平軍再次煥發戰鬥力,並在兩次大規模會戰中獲勝,一度中興了天國。這兩次會戰,即是二破“江南大營”與“三河大捷”。其中,二破“江南大營”規模最大,三河之戰則最為後世熟知。
今天,三河之戰的名氣已經遠遠蓋過二破“江南大營”。為何呢?湘軍是最後的人生贏家,操縱筆桿子,對此戰不斷加以“美化”,將自己塑造成悲劇英雄,讚頌湘軍之血性。
如何才能體現出湘軍之悲劇、血性呢?首先,湘軍血戰安徽一個月,連破四座城池,筋疲力盡,已經是強弩之末。再次,強調自己是孤軍深入,沒有後援,沒有隊友,還受到湖廣總督官文之掣肘。最後,湘軍以少打多,6000兵馬對付太平軍精鋭10餘萬,且陳玉成、李秀成等名將悉數出動,湘軍還主動發起進攻,血性十足。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李續賓沒有血戰安徽,也不是強弩之末,湘軍實力沒有受損。原因簡單,樅陽會議後,陳玉成將安徽兵馬調去攻打德興阿“江北大營”,出太湖外,基本沒啥兵力駐守,否則李續賓豈能一月破四座城池呢?要知道,太平天國在安徽也就佔據九座城池。
再則,李續賓也沒孤軍深入,隊友安徽巡撫翁同書、李孟羣就屯駐附近,且李孟羣還派兵2000餘人去舒城,支持湘軍行動。最後,第一悍將李續賓不是被10萬大軍擊敗,而是被不到一千人的三河守軍拖住,吳定規立下頭功。在此,我們就談談吳定規是如何“拖死”李續賓的。
吳定規,廣西桂平人,金田起義元勳。從三河之戰可以看出,吳定規在防守作戰方面還是很給力,算是一員悍將。可惜,東王楊秀清時代他並沒得到重用,陳玉成、李秀成時代,老資歷的吳定規則成為小資歷陳玉成的部將。
廬州、廬江、安慶、無為、巢縣、太湖、潛山、桐城、舒城,這是太平天國在安徽佔據的9座較大城市。其中,廬州、廬江算是第二次佔領,周圍還有一大堆清軍的駐守。吳定規呢?並沒機會守衞大城市,而是屯駐廬州南面三河鎮;區區一個鎮的兵力,自然不多,也就幾百人左右。
由此可知,吳定規在陳玉成手下混時,也只是一般將領,與陳得才、賴文光、葉芸來、藍成春、梁成富、馬融和、邱遠才等沒法比。然而,就是這麼一位不起眼的將領或者説“小人物”,加上1000不到的守軍,卻成了湘軍揮之不去的夢魘。
1858年5月(農曆算,下同),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攻破九江,而後屠殺城內士兵17000餘人,解剖守將林啓榮,十分殘忍。接着,李續賓回湖北休整,補充兵力,準備執行胡林翼“東征計劃”。
胡林翼是天才戰略家,沒有胡林翼運作,李續賓是拿不下九江的。可以説,他們是優秀的將帥組合,搭配使用才能爆發威力。可惜,胡林翼母親去世,他得回家丁憂,湖廣總督官文成了李續賓上司。
官文是滿人,軍政能力低下,貪財如命,可十分佩服胡林翼。此時,胡林翼回家丁憂,李續賓自然不好混。但是,官文也沒有掣肘他,而是讓他與都興阿各領一軍東征,直奔安慶而去。順帶説下,都興阿能力也不行,但麾下鮑超、多隆阿絕對是悍將,武力值爆表。
7月28日,都興阿、李續賓等率2萬大軍抵達太湖;血戰17天后,湘軍拿下城池。此時,廬州第二次被太平軍攻克,嚇壞了咸豐皇帝。廬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市,是中原的南大門。太平軍拿下廬州,就有可能再次北伐,威脅京師安全。
咸豐為了奪回廬州,於是讓湘軍北上增援,暫緩攻打安慶。當然,湘軍並未全部北上,而是分軍作戰:都興阿繼續東征,圍攻安慶;李續賓率8000兵馬北上救援廬州。此外,翁同書、李孟羣收集廬州潰兵,聚集一萬餘人,隨時策應湘軍之軍事行動。
由於陳玉成將軍隊調去攻打“江北大營”,且此時雙方正在浦口、江浦、六合、揚州、儀徵等地開戰,太平軍也不可能返回參戰。如此,李續賓進展順利,一個月內連克四座幾乎沒有軍隊駐守的城池,從而“威震敵膽”。
9月18日,悍將李續賓拿下舒城,與廬州又進了一步。此時,湘軍沿途分兵駐守,還有7000左右;舒城再次分兵留守,帶去攻打廬州的,估計6000。這就是三河之戰,湘軍損失6000兵馬之由來。
救援廬州,一定要攻打三河嗎?不一定,從上派河過去,路程更近。那麼,李續賓為何還要去攻打三河呢?很簡單,吳定規派人“詐降”,告知李續賓三河鎮有太平天國大量軍用物資,且守軍不多。
與八旗、綠營正規軍不同,湘軍是私人武裝,很難從朝廷那裏得到糧餉,基本都是靠自籌。三河有錢、有糧、有物資,李續賓又豈能錯過呢?再則,自己可是湘軍第一悍將,是戰神般之存在,區區三河,豈能擋住自己去路呢。
區區幾百兵馬,吳定規居然敢主動“邀請”敵人攻城,這説明兩個問題:吳定規是悍將,不怕犧牲;湘軍攻堅戰沒那麼強,李續賓也不是戰神,沒有戰無不勝之之説。如此,吳定規決定吸引李續賓前來進攻,拖住湘軍主力,等待陳玉成軍團返回,而後將其一鍋端。
9月30日,李續賓下令攻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三河鎮南面7座營壘,而後將其加固,為進攻北岸提供據點。三河城外營壘,一共9座:南面7座,北岸2座。此時,李續賓拿下了七座(吳定規主動放棄),自然是十分囂張。奏摺中,他吹噓一番,説擊斃太平軍7000餘人,有點搞笑了。
10月2日,李續賓渡過作戰,直接攻打三河城。這座城池究竟有多大呢?長500米,寬400米,高8米,守軍幾百左右。然而,湘軍進攻並不順利,缺乏重型武器,想破磚石結構的城池,難度不是一般大。
攻打三河鎮,李續賓的戰術很簡單,就是“置草填塹”(拿着茅草填滿壕溝),越過壕溝,架設起雲梯,攀登入城。結果很慘,湘軍連續進攻六次,都以失敗而告終,李續賓直言:“賊能守,惜為賊也”。
10月9日,三河城下耗費時一個禮拜,沒能靠近城池。此時,陳玉成、李秀成等從東線返回,抵達金牛鎮、白石山,“捻軍”則奔襲桐城,截斷湘軍後路。那麼,陳玉成、李秀成究竟帶來多少人呢?曾國藩、胡林翼等都説是10萬,10餘萬,李續賓年譜則説30餘萬。
當然,湘軍喜歡誇大對方人數,以此邀功,可以理解。翁同書則説,萬餘,兩萬餘。那麼,誰説了真話呢?應該是翁同書,因為陳玉成解救安慶時,也就三萬餘人。原因很簡單,太平天國沒佔領浙江、江蘇之前,沒錢養那麼多兵。此外,李續賓在10日便出動3000兵馬主動攻擊陳玉成,若是陳李聯軍10餘萬,李續賓是不敢這麼做的。
陳玉成9日抵達金牛鎮,李續賓10日主動進攻,結果被分割包圍,李續賓在突圍時戰死沙場。接着,湘軍繼續作戰,但沒了主帥,指揮不靈,很快就被全殲。
綜上所述,三河之戰,吳定規幾百號人拖住了湘軍6000精兵,第一名將李續賓陣亡;吳定規立下首功,主帥陳玉成最後給予致命一擊。可惜,吳定規卻被淡化了,成為陪襯。《天國志》載:“三河之捷,玉成功雖為最,定規憑孤城,捍大敵,挫強寇兇鋒,以待外救之合,勳業卓著,為天下重,然自此其事蹟泯無所聞,豈不久物故也歟?”史學家都為他沒能留下名氣而遺憾。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天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