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是戰國後期的重要歷史進程。
面對不斷加強的關中大軍,六國軍隊往往發現自己已經越來越難以應付。但地處最北方的趙國和最南方的楚國,還是在抵抗秦軍的過程中表現的非常頑強。相比韓魏和燕齊那四家諸侯來説,趙國與楚國軍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那麼,趙國和楚國是依靠什麼給秦軍造成巨大的麻煩呢?
秦滅六國時期本身已經具備了巨大優勢
要理解趙國和楚國為什麼是秦國征服之路上的最難對付的兩家,就必須看看秦國本身對於六國的巨大優勢是什麼?然後再對照趙國和楚國,看看他們在哪些方面對比秦國來説並不十分吃虧。
後人回顧秦國的壯大,經常就是一句商鞅變法。彷彿商鞅是天降偉人,靠一己之力將秦國從邊陲的半蠻夷之邦變為了正義王師。
但類似商鞅的變法措施,在當時的列國之中都非常流行。其最初的源頭,甚至可以追述到春秋末期的越國國君勾踐。至於秦人的主要對手,比如魏國就更早的實行了變法。商鞅的變法策略,本身就是從魏國直接拷貝過去的。
秦軍的強大並不能完全靠商鞅變法來解釋
商鞅變法在秦國被訂立為國策後,秦軍也並沒有在戰場上一帆風順。
所以,只用商鞅變法和所謂的耕戰體制來解釋秦國的優勢,是沒有足夠信服力的。
秦國真正強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地處西北邊陲的有利位置。
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善戰的戎狄蠻族,還接收了很多當年西周動遷後留在關中各地的周人遺民。時刻有變化的邊界之外,又是大量不同程度接收了新式斯基泰文化的遊牧或半遊牧部族。秦國就是在同這些人的交鋒與融合中,培養了自己的全民尚武善戰之風。這是很多內地諸侯所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
商鞅變法可以提高動員效率但不能塑造尚武風氣
商鞅變法的作用,就是讓秦國國君擁有了更高效的動員體制。
哪怕這種制度是在實際上不斷透支關中地區的未來,也可以靠着征服成果來進行補足。只要敵人還在,到達極限之前的耕戰軍國主義就有生存的空間。但要將這種動員優勢落實到實際層面,就需要軍事技術與戰術組織層面的進步。
由於長期和西北的各類戎狄混雜,本身就是弼馬温出生的秦國貴族,對養馬很有心得。這在一直講究車戰的先秦時期,是很佔便宜的。他們的貴族子弟本身,就如同周圍的蠻族一樣尚武和喜歡吃肉。
在涉及武器製造工藝的關鍵技術上,他們也經常將俘虜的外族工匠納入自己的國營工廠。更會直接徵調外族騎兵為自己作戰。哪怕秦人自己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傳統的戰車作戰,但來自義渠、林胡等地的早期騎兵,已經是很多中原對手很少面對的強敵。
秦軍中有不少來自邊境部落的騎兵
趙國抵抗秦軍的優勢,在這方面和秦國本身是非常一致的。
因為趙國實際上是春秋時代的晉國衣缽繼承者。儘管有三家分晉的力量稀釋,但趙國的地理位置最靠邊陲地區,依然非常適合接受外來的新技術並招募更加善戰的邊區武士。這也是趙國對抗秦國的最大資本,在國力已經不如的情況下,還能憑藉軍隊的戰鬥力與之抗衡。
當天下所有人都對秦軍忌憚時,趙國還能從北方的代郡調來李牧和他的邊區部隊。在趙國滅國後,當地人還繼續抵抗秦軍的入侵。
甚至有很多人在之後投奔了匈奴,成為了早期與秦漢軍隊對抗的主力。若非整體國力有很大不如,趙國軍隊完全沒有害怕秦軍的道理。
秦國的很多優勢也是趙國人抵抗給力的原因
其次是家大業大的楚國。
他們除了和北方的義渠人有不多的聯絡外,對於西部和北部的技術交流管道是完全插不上邊的。但他們還是有辦法做盡可能的彌補。因為在傳統的地緣格局上,還有一條西南貿易路線,從今天的雲貴高原穿過。分別通向楚國的江淮與西南的緬甸-孟加拉地區。楚國人在秦軍佔領巴蜀後,基本上失去了走青海道連接西北地區的機會,就索性派兵入侵西南的滇國。這個計劃很快因為秦軍的進一步東進而作廢,但滇國卻作為楚國中分離出來的一個系統,堅持到了兩漢。
楚國的另一個優勢在於他們的變法程度非常不徹底。
楚國國內的普通地方貴族,在朝廷中總是佔據很多關鍵位置。楚王一度用魏國來的吳起搞類似商鞅的變法,結果就是客卿在保護傘死後,被貴族們聯合起來進行反攻倒算。這樣的結果,就是楚國不會具備秦軍那樣的透支性動員能力。但卻有更多餘力,以便隨時到其他地方繼續抵抗。
失去了原有核心的楚國和趙國依然有晚期抵抗
秦軍攻入傳統的楚國核心郢都後,流亡者也並沒有因此而失去根基。他們很快完成了東遷,並個其他地區的土地貴族聯合。
結果,秦軍自己無力再追,而楚人依然可以從自己的領地內募集部隊再戰。他們將核心區域搬遷到江淮地區的壽春,繼續對秦人東征的抵抗。在最終被秦人短暫征服後,也保留了很多邊區的基層貴族領。楚人貴胄的後裔,往往會在這些非傳統的楚國地區,獲得巨大的影響力。後來起兵滅秦的項羽,就是典型的邊地貴族子弟。
當然,無論趙國還是楚國都沒有最終抵抗住秦軍的進攻。但真正意義上的一邊倒局面,往往集中出現在他們的領地不斷被驅趕向東方之後。
在那之前,秦軍每次對趙國和楚國用兵,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的。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給自己帶來一場毀滅性的大敗。這種情況,在魏國、韓國身上是很難看到的。最後才面臨秦國威脅的燕國與齊國,更沒有此等待遇。
楚國的貴族不僅最後滅秦還在很多地方堅持到漢朝建立
以上這些頻繁出現在歷史記錄中的現象,也説明了聯通外部世界對於各諸侯的重要性。反過來也很好的體現在秦國壯大後對六國對手的優勢。
儘管史官和讀書人往往不會記錄和解讀這些方面的內容,但因為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理解地緣政治問題,反而不會刻意的隱藏和抹去相關記錄。這也是作為後人的我們,仍然可以在他們的筆下找到他們不太願意承認的內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