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會説話父母就要教數數;上學第一天必上數學課;高考數學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走上社會後時時處處都會用到數學知識。
對學生來説,數學是重要而又不容易學懂弄通的一門終生離不開的實用學科。
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
薩斯金德博士
更是把數學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數學教育的停滯通常也伴隨着理科、技術和工科教育的落後,而隨着美國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和中國出現的衰退趨勢,數學教育的停止狀況變得越來越明顯。這不僅僅是孩子們和教育的問題,它也關係到美國未來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在有關教孩子教學數學的問題上,薩斯金德博士的研究告訴我們,
學好數學並不難,在孩子四歲前,父母做好這四點,孩子數學棒棒的。
一、多跟孩子説數字詞彙。
孩子出生還在咿呀學語時,父母就會教孩子數數1、2、3、4、5……
意在從小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這一步必須做。
但是,只完成這一步遠遠不夠,還有兩步更重要。
一步是父母多跟孩子説帶數字的詞語。
比如,一匹馬、三輛車,今天晚飯媽媽要給你炒四個菜打一個湯,等等。
也許,有些話孩子當時並不清楚是什麼意思,這不要緊,你記着説就是了。
一步是要教會孩子懂得數字不僅只是單個的一個數字,它也表示一個整體。
比如“6”,它不僅代表了一個數字,它還表示6輛車組成了一個車隊,6個人是一個小組,6層房子組合起來就是一座樓房,它們都變成一個整體。
二、多讓孩子接觸空間概念的事物。
我們都知道有空間感的孩子,到了高中階段學數學更省力。
那麼,空間概念是什麼呢?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變現。
由此,就不難找到表示空間概念詞彙。
例如,
高的、長的、寬的、圓的、大的、小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
,等等。
同樣,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從多跟跟孩子説代表空間概念的詞彙,逐漸過度到語句。
把這些詞語,多融入到父母日常跟孩子的語言交流中,有益於孩子空間感的培養。
毛主席説,“實踐出真知”。
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受能力,同樣需要到實踐中去。
以下幾種方式對於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具有較好的作用。
講故事。
例如,我家住在A市,今天爸媽要帶你去C市看望奶奶,需要開車2個小時才能到達奶奶家,我們的位置發生了移動,也就是從A空間來到了B空間,你看到的東西不一樣了,是不是很神奇呢?
這樣不僅給孩子講了空間的概念,還能引起孩子對空間事物的好奇心,有利於長大後孩子對空間事物的探索求知。
做遊戲。
哪個父母都有陪孩子做遊戲的經歷,這也是養育孩子長大的必修課。孩子在遊戲中,還能增長對空間的理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最簡易好用的就是搭積木,在父母的指導下,讓孩子搭建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立體模型。
通過親手操作,加深孩子對空間的認知。
實地操作。
父母每天都會帶孩子到室外玩耍,不少父母買了很多玩具,把孩子帶到廣場上,或者一些開闊地,一會兒孩子騎騎車,一會兒又在沙堆上挖挖沙子。
只要孩子不哭不鬧,不磕傷碰傷劃傷,就盡到了責任,萬事大吉。
這樣的玩耍是必要的,反正都要出去玩,何不讓孩子在玩耍中,學到些知識呢?
例如,跟孩子一起丈量廣場上的石凳,就能讓孩子瞭解什麼是長寬高,什麼是長方體。
接觸空間概念的事物,實質上就是帶着孩子,從二維世界向更為複雜的三維世界探索,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三、必須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意志力也就是毅力。
大家知道,不論做什麼事,不論你有多聰明,沒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缺乏毅力不可能掌握一種技能,學會一門科學。
學數學同樣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沒有什麼事就能隨隨便便成功。
正如孟子所説,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培養孩子意志力前,要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長久關注一件事。
比如,求解一道有難度的數學題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一系列縝密思考,才能動手去解答。
注意 時間,二者缺一不可。
注意就是鑽進去,時間就是長久,做到了這兩點,就是人們常説的“愛學習”。
“囊螢映雪”
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典故,説的是晉代的兩位名人。
一個是車胤,一個是孫康,年少時他們家裏都很貧窮,他們都酷愛學習,又有很強的意志力。夏天的晚上,車胤捉來數十隻螢火蟲裝在口袋裏,用來照明;孫康在寒冷冬天,利用雪照在地上的反光來讀書。
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如何能耐受得住夏季的熱浪和冬季凜冽刺骨的寒風。
只有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受常人之所不能受,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四、學會正確誇獎孩子的方法。
現在的父母已經不像他們的老一輩父母,大多不怎麼會誇獎孩子。
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清楚,誇獎裏邊也是大有學問的!誇獎可以分為表揚和鼓勵兩種類型。
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聰明”,這種話被稱為表揚,表揚是對結果的誇獎。
“孩子這次考試,後面最難的題你都做對了,已經有進步了,我為你感到高興,真的了不起,以後繼續努力!”這種話被稱作鼓勵,鼓勵是對過程的誇獎。
研究表明,經常接收對結果誇獎的孩子,面對困難更容易導致失敗;而經常接受對過程誇獎的孩子,面對困難更加努力,並取得成功。
美國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經説: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勵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
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也深刻地道出了鼓勵更為重要一些。
讓我們來看看著名作家麥家在兒子出國留學時,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做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在信中,我們讀出來的有滿滿如山般的父愛,也有極為高明的對兒子的鼓勵,看不見一句表揚的話語,卻給孩子的人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相信,有這樣的鼓勵,孩子一定能“走的更遠”。
可見,好的誇獎是“表揚 鼓勵”,被誇獎的孩子更優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恭慶先生認為,
數學既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的體操”,更是現代理性文化的核心;數學是科技創新的一種資源,是一種普遍適用的並賦予人以能力的技術。數學實力往往影響着國家實力,世界強國必然是數學強國。
數學如此重要,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把數學學的更好,只是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好方法。
只要父母們在孩子四歲以前,多和孩子説有關數學和空間概念詞彙,並把它們更多地運用於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在實踐中更好地去感知。
同時,努力培養孩子的意志力,讓他們養成堅韌不拔的好性格,輔之以正確的誇獎,孩子學起數學來便如虎添翼了。
“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請稱讚他們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贊每個進步”(卡耐基)。
這樣教孩子學數學,簡單又有效,父母不再為孩子學不好數學而擔憂。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
作者優哈吳,一個對教育始終不能忘懷的人,請大家關注,我們共同探討家庭教育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