矚目
太清二年,南朝梁爆發了侯景之亂。割據壽陽且已經接受了南梁官爵的東魏降將侯景突然發難,渡過長江,攻打南梁京城建康。
梁武帝急忙號召地方軍隊勤王救駕。
很快,各路軍隊就聚集到了建康附近。為了統一號令,他們決定推舉一位都督,作為勤王的總指揮。
聯軍推舉的都督名叫柳仲禮,是當時的司州刺史和西道都督。
先前聯軍會師時,東道都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為聯軍提供了船隻。結果卻是西道都督當選了統帥,這位東道都督就不樂意了:論年齡我比他大差不多二十歲,論地位我更不輸他,憑什麼我要歸他領導?
但是為聯軍提供了糧食武器還散發財帛賞賜將士的前衡州刺史韋粲站了出來,大聲説:我的年紀和地位也不輸給他,我都沒心理不平衡,你有啥過不去的?我們推舉柳司州,是因為他長期守衞邊疆,兵馬最為精鋭,侯景也忌憚他。
韋粲所説的,的確是柳仲禮所具備的優勢。
論兵力,他手握雍州、司州兩州精兵。當時因為南北對峙,這裏説的雍州、司州其實是治所分別在襄陽和義陽的僑置州;
論能力,他曾經與北魏交戰,互有勝負,甚至還打敗過北魏名將賀拔勝;
論武力,他“勇力兼人,少有膽氣”;
論形象,他“身長八尺,眉目疏朗”。有一次梁武帝為了看他長什麼模樣,還專門派畫工去為他畫像。
侯景才發難的時候,柳仲禮就向朝廷報告了這一信息,屢次請求率三萬精兵討伐,雖然未果,卻也體現了他身為將帥的先見之明。
在韋粲強調了諸將團結的重要性並説“你要是有意見我先攻打你”後,裴之高妥協了。
就這樣,柳仲禮成為了實至名歸的勤王軍第一人,成為了十萬勤王大軍的統帥,成為了南梁朝野上下的希望所在。在百姓扶老攜幼的迎接下,柳仲禮如英雄一般矚目。
垂危
新年過後,柳仲禮率軍佔領長江南岸,來到建康南郊的新亭,與附近中興寺的侯景叛軍兩軍對峙,夜間各自回營後,他安排各路軍隊沿着淮河紮營。
他分配給韋粲的紮營地點叫青塘。韋粲説自己雖然早有殉國的準備,但現在建康的石頭城已經淪陷,青塘是從石頭城攻打京城的必經之路,敵軍必定要來爭奪,如果營寨還沒立好,叛軍就來攻打,怎麼辦?
柳仲禮説:青塘是淮河沿岸的據點,只有在青塘紮營,才能確保糧船安全停泊,如此重任,只有兄長你可以啊。如果兄長覺得不安全,我派直閣將軍劉叔胤搭把手。
柳仲禮稱韋粲為兄長,是因為韋粲是他的表兄。不過書上沒説具體什麼個表法,所以小編在此無法斷言柳仲禮是不是韋睿的外孫。
其實這樣的安排本身其實未必失當,但是將帥統籌全局是需要把一些場外因素也考慮進去的——那天夜間起了大霧,韋粲的軍隊迷路了,等趕到青塘,留給他們安營紮寨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天亮的時候,侯景登高看見青塘營寨還沒建完,趕緊親自率精兵前去進攻。
柳仲禮正在吃飯,得知表兄有難,扔下筷子,連盔甲都顧不上穿,趕緊帶了七十騎前去救援。
看來他也知道自己的手下靠不住,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韋粲派劉叔胤率水軍斷侯景後路,阻止其渡過淮河,然而劉叔胤卻畏敵退縮了,韋粲因此失利,叛軍乘勝殺入韋粲大營。
等柳仲禮趕到,韋粲及其親族數百人都已經壯烈犧牲。
在韋粲的奮勇抵抗下,敵軍也累了吧?柳仲禮化悲憤為力量,就靠這七十騎大破敵軍,斬首數百,還有一千多敵軍淹死在淮河。
柳仲禮的兩州精兵果然名不虛傳。
柳仲禮殺得興起,手持長矛就殺向了敗逃的侯景。
這是他距離成為真正的英雄最近的時刻。
但是,這一矛,他沒有刺出去。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的後肩突然疼痛,馬也陷在了泥地裏。
向他砍出這一刀的,是侯景的將領支化仁。支化仁只想救主,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一刀對中國歷史的走向造成了多大的改變。
這一戰後,侯景再也不敢渡河;先前討伐侯景落敗的武帝六皇子郢州刺史邵陵王蕭綸也收集殘部,會合了皇太子蕭綱的兒子東揚州刺史臨城公蕭大連、新淦公蕭大成等人,前來和柳仲禮會師,也願意接受柳仲禮作為他們的都督。
但是柳仲禮得先有命從青塘之戰中生還,才能繼續領導勤王大業。
崩塌
柳仲禮的確活了下來,騎將郭山石救了他,會稽人惠珔為他吸創止血。顯然這兩位很清楚,柳仲禮作為統帥,是全梁朝的希望所在。
但是,柳仲禮卻又的確在那一戰中死去了。
曾經的柳仲禮,剛安營紮寨就想直面侯景的挑戰,是韋粲勸説他等休整後再戰才作罷的。
而如今的勤王統帥,雖然被任為侍中、尚書右僕射,卻已經全然忘了自己此行的使命。
不説將軍們了,哪怕蕭綸堂堂皇子,拿着鞭子,以部將見統帥的執鞭之禮來向他請戰,他也一點面子都不給。武帝的侄孫南安侯蕭駿倒是能見到他,説:如果京城失守,你有何面目見天下義士?
柳仲禮雖然無言以對,卻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連建康城裏他的親爹右衞將軍柳津怒斥他不救君父,他也談笑自若。
現在他沒有了打仗的心思,他的心思全用在了聚集美女飲酒作樂、對部下將帥和百姓耍威風上,甚至還把威風耍到了王妃公主們身上。他和請求作戰的皇子蕭綸處不好關係,和皇孫蕭大連也處不好關係,而蕭大連又和蕭綸的兒子永安侯蕭確不合,勤王大軍山頭林立,早已名不副實了。
有些人本來是被叛軍挾持的,隨時想投靠勤王大軍。可眼看勤王大軍的作風被糟蹋得和叛軍差不多了,他們也就作罷了。
梁武帝無奈,找柳津問計。柳津説:陛下您就絕望吧,您家有邵陵王,我家仲禮,不忠不孝,怎麼可能平賊呢?
關於柳仲禮消極避戰的原因,史書上還有一些陰謀論的記載,如柳仲禮的族兄柳暉建議他坐等侯景挾持皇帝,才打敗侯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説侯景在朱雀樓上和柳仲禮進行了一番親切友好的交談,還給他送了金環。
只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覺得這些事情太扯,才沒寫在他那本旨在教導皇帝如何治國的《資治通鑑》裏,他覺得柳仲禮只是因為重傷垂死而做了驚弓之鳥,何必過分解讀。
其實侯景也沒看起來那麼強大,因為打着打着他就缺糧了,而他的糧倉又被梁軍隔斷了。於是他用緩兵之計,詐稱和武帝講和,趁機拿到糧食,便翻臉再攻建康。
眼看京城真的要失守了,柳仲禮終於敢出兵了,可還沒立穩營寨,就被侯景大將宋子仙打敗了,死者的首級都給堆到了宮門口。
蒙羞
京城淪陷。侯景劫持了梁武帝,以武帝名義下詔令勤王大軍就地解散,各回各家。
柳仲禮卻也沒有直接奉詔,而是像模像樣地召集諸將:大家説怎麼辦?
蕭綸説:全憑將軍做主。
柳仲禮看着他,什麼話也不説。
裴之高等人指責柳仲禮:你擁兵百萬卻導致京城淪陷,這時候還不趕緊和敵軍決戰洗刷污名?
如果韋粲這時候還活着,看到自己一力推舉的都督在此次平亂中表現如此英勇、戰績如此輝煌,怕也要氣死過去,至少他應該沒底氣把自己當初對裴之高説的話再當着他説一遍了。
柳仲禮拿出了自己的一貫作風:我知道你有理,我沒理,我説不過你,你説的我都不反駁,可我就是該幹嘛幹嘛,你能奈我何?説不出戰,那就不出戰;説解散,那就解散!
光解散還不夠,他還帶着弟弟柳敬禮和其他將領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一起向侯景投降了!
勤王大軍的士兵們都驚呆了,他們原本想的都是拼死一戰保衞京城,怎麼攤上了這麼個統帥!
柳仲禮先拜見侯景,再拜見武帝和父親柳津。
武帝和柳津一個是君,一個是父,他們都曾經無數次希望那個令他們引以為豪的人出現在他們面前,可如今這一幕真的出現了,卻是以這樣荒誕的方式,所以他們什麼心情也沒有了。武帝一言不發,柳津則説:你不是我兒子,何必和我相見?
其實柳仲禮還可以拜見一個人,那就是曾任雍州刺史、曾是他的老上級的皇太子蕭綱,但前提是,他還有足夠的臉皮。
掌握朝政大權後,侯景任命自己為大丞相,以柳仲禮為使持節、大都督,“隸大丞相”,參與軍事,也就是直屬侯景領導。
救贖?
侯景知道自己只是掌握了朝廷,還得擺平地方,於是對柳仲禮委以重任,讓他回到司州,繼續當刺史;同時,留用柳敬禮為護軍將軍,作為人質。
柳敬禮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好人,也是地方一霸,當年襄陽傳唱的“柳四郎歌”,講的就是這位爺平日裏販賣人口的破事。
但是在打仗的時候,柳敬禮比他的兄長努力多了,經常衝鋒陷陣,有威名。
為柳仲禮踐行那天,侯景抓着他的手,説:“天下之事在將軍耳。郢州、巴西並以相付。”這兩處都是侯景尚未拿下的地區。
他説對了,沒有軍隊的柳仲禮的確還有改變天下的能力,但不是以後,而是當時,因為柳敬禮已經和柳仲禮商量好了,就在這場踐行宴上發難,只要柳敬禮抱住侯景,柳仲禮拔出佩刀一刀下去,不管接下來發生什麼,他們兄弟倆在過去的一切罪孽在世人眼中都可以從此一筆勾銷了。
當初聽到計劃,柳仲禮也同意了,他覺得弟弟有想法,有勇氣,大概也找回了年輕時的自己。
可該他發揮的時候,目睹侯景守衞森嚴,他再一次失去了殺身成仁的勇氣,就像當初拒絕將領們的請戰那樣,對弟弟充滿暗示的目光,他又選擇了熟視無睹。
當他放過了這最後的成為英雄的機會,恥辱的標籤就註定伴隨着他的餘生了。
第二春?
柳仲禮沒有回義陽,而是去了江陵,那裏有一位令侯景忌憚的大佬,武帝七皇子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當初侯景一解決糧食危機就敢總攻京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知道蕭繹奉詔撤軍了。
和柳仲禮同行的還有蕭繹的老部下王僧辯。請戰不果和怒斥柳仲禮的諸將裏,有他一個。他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會侯景,什麼叫放虎歸山。
也許不回義陽直接去江陵本來就是王僧辯勸説的吧,只要柳仲禮輔佐蕭繹當上皇帝,他一樣可以成為大梁的大功臣,大忠臣。
當時蕭繹也不輕鬆,他因為攻打侄子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而被蕭譽的弟弟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攻打,正是用人之際,柳仲禮來得正好,蕭繹任命柳仲禮為雍州刺史,出鎮竟陵,攻打蕭詧的治所襄陽。
當時的竟陵郡守叫孫暠,本也是柳仲禮在司州的部下,但柳仲禮發兵勤王后,他就叛投了西魏。
這時候的柳仲禮已經學會了坐觀成敗,並沒有積極出動。直到南陽太守杜因為背叛蕭詧而被蕭詧攻打而求援,柳仲禮才出兵,以別將夏侯強為司州刺史,守義陽;自己率軍到安陸,太守柳勰投降;再派司馬康昭去竟陵討伐孫暠,孫暠再次反水,抓住西魏派來協助鎮守的大都督符貴及戍卒投降。柳仲禮命部將王叔孫為竟陵太守,與孫暠一同守城;將自己的妻兒安置在安陸,以長史、副軍將軍馬岫為安陸太守,與他的弟弟柳子禮一同守城;以輕兵屯漴頭,親自率步騎兵一萬,準備攻打襄陽。
這架勢,他彷彿又找回了當初的感覺。
天高侯景遠,忘了侯景吧,忘了老皇帝和老上級吧,忘了因為侯景而死的韋粲韋表哥吧,忘了仍然想殺侯景的柳敬禮後來終於死在了侯景手裏如願成為了污點英雄吧。
蕭詧急了,請求西魏救援。西魏權臣宇文泰本就因為被孫暠耍了不痛快,派出了車騎大將軍泉仲遵、崔謙、開府儀同三司楊忠、荊州刺史權景宣、行台僕射長孫儉等一系列大將來找柳仲禮嘮嗑。
後面的事情就成了西魏諸將的實體教學現場,柳仲禮和他的軍隊、城池彷彿被他們畫在小黑板上指指點點,一切盡在他們掌握。
西魏首先攻陷隨郡,圍攻安陸。曾經連父親都不顧的柳仲禮這次卻無法淡定了,趕緊回軍拯救自己的家屬,結果被楊忠的兩千騎打敗。看到親自帶頭衝鋒的楊忠,不知柳仲禮是否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柳仲禮和他的軍隊都被西魏俘虜了。
於是,他的小弟們也失去了堅持的理由:馬岫以安陸投降。王叔孫殺了孫暠以竟陵投降。司州的夏侯強倒是沒被西魏拿下,但不是因為他守土有方,而是因為同樣想摘桃子的東魏搶先了一步。
蕭詧得救了,蕭繹也嚇得派兒子蕭方略入西魏朝見。
復甦
柳仲禮兵敗被俘了,但他的故事,竟然還沒有結束。
宇文泰待他以客禮。先前楊忠對他也很好,但他卻反過來對宇文泰告楊忠的黑狀,説楊忠大肆掠取金銀財寶。宇文泰念楊忠有功未予重罰,但楊忠卻懷恨後悔,覺得梁朝人都不可信,於是後來俘虜了蕭綸等人,都直接殺了。當時蕭詧已經是西魏的傀儡皇帝,曾蒙蕭綸搭救,但楊忠一點面子也不給。
從勤王不力到反噬恩人,明明都是柳仲禮犯的錯誤,卻都是蕭綸背鍋。
然後……柳仲禮又做了一件事,一件真正的好事。
在王僧辯輔佐下,蕭繹蕩平侯景,果然當上了皇帝,史稱梁元帝。侯景直到敗亡,都對自己“破柳仲禮於南岸”的勝績念念不忘。
但梁元帝為了與梁武帝八皇子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爭位,不惜與西魏聯合,趁蕭紀領兵在外與自己對峙,請宇文泰發兵入蜀偷蕭紀的家。宇文泰因遭到南鄭守將隨郡王蕭循的堅決抵抗,想下令一旦城破,就屠城,只要保全剛歸順自己的名士劉璠一家。
劉璠原本是蕭循的老部下,只因奉命去見蕭紀,回城時趕上蕭循被西魏軍包圍無法入城才只能向西魏軍投降。他哭着勸宇文泰收回成命,宇文泰不答應,他就不退下。
這時候,在宇文泰身側侍立的柳仲禮説話了:“此烈士也。”古人説的烈士指的是有節氣和壯志的人,和現在説的意思不大一樣。
宇文泰説:“事人當如此。”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敲打柳仲禮不懂為臣之道,負了梁武帝。
宇文泰最終收回屠城命令當然是劉璠的功勞,但柳仲禮是不是算送上了一記漂亮的助攻呢?也許從劉璠身上,他也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後記
而再之後的事,雖然和柳仲禮有些關係,但他已經徹底淪為了看客。
楊忠把因他而起的對梁人的恨意又延伸到了梁元帝身上。承聖三年末,他奉命攻陷江陵,活捉梁元帝。梁元帝的兒子蕭方智被立為梁敬帝。
本來這時候梁敬帝的頭號輔佐大臣應該是王僧辯,但王僧辯在之前已經被一位叫陳霸先的大佬襲殺取代了。沒多久,陳霸先就篡梁稱帝,建立陳朝。
侯景之亂之初,陳霸先並不拔尖,官職不過始興太守。他起兵的時候,廣州刺史蕭勃還勸阻他:你看人家十萬精鋭兵馬的勤王大軍都敗了,你去送死嗎?
陳霸先説:我不能坐看京城淪陷。
後來對侯景的作戰時,陳霸先又説:我要吸取柳仲禮和韋粲的教訓,趕緊在青塘紮營。
就這樣,陳霸先通過吸取柳仲禮的教訓,一步步走上了原本屬於柳仲禮和王僧辯們的人生巔峯。
而柳仲禮呢,連北朝史書都懶得記載他在北朝的待遇,即使他的兒子柳彧在《北史》《隋書》列了傳,對他也只是一筆帶過,只説他最後回到了河東老家。
河東郡,正是河東柳氏的郡望。“河東獅吼”的女主角,不就姓柳麼?
直到柳仲禮的孫子柳凱墓誌出土,我們才得知,柳仲禮在西魏最後的待遇,是侍中、開府儀同三司、襄陽侯。
他竟然富貴善終了。只是不知當陳霸先稱帝的消息傳來,他作何感想。
如果韋粲立寨那天,沒有起霧……
如果自己派去幫韋粲的是個靠譜的將領……
如果青塘大戰那天,自己那一矛刺了出去……
是不是……一切都會不一樣呢?
英雄和狗熊的距離,原來只有那麼短啊……
那個原本最有資格成為頭號功臣站在舞台中央,甚至最有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乃至更進一步的,明明應該是他啊。
申子奮發,勇氣咆勃。實總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魚門,兵填馬窟。屢犯通中,頻遭刮骨。功業夭枉,身名埋沒。
——庾信《哀江南賦》
申子,就是柳仲禮的小名。
論者以為梁禍起於朱異,成於仲禮。……仲禮始終之際,其不副也何哉?豈應天方喪梁,不然,何斯人而有斯跡也。
——《南史》
就連他的親弟弟柳敬禮,臨死的時候也罵了他一句“老婢”。
柳仲禮的故事,充分告訴我們:《連城訣》裏的花鐵幹、《驢得水》裏的周鐵男這樣前勇後慫的人格,真的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原來,只有近距離感受過死亡後還能堅持下來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