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龍登高簡介:

龍登高,1966年生於湖南安化,1984至1993年就讀於雲南大學,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教育家李埏。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經濟史、制度變遷、華僑華人經濟等研究,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得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龍登高對母校雲南大學的寄語:

雲大九年,我對母校有着深厚的情感,希望這所百年名校良好的學術傳統薪火相傳,繼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希望母校學子腳踏實地,放眼天下,奮發圖強。

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龍登高。受訪者供圖

“先生銀髮飄逸,精神矍鑠,目光如炬,充滿關愛與期待……”已離開校園28年,龍登高至今記得1993年,80歲高齡的李埏先生帶着即將離校的博士,擠公共汽車到昆明市中心的正義路老字號國營照相館拍攝師徒合影的場景。“此情此景,歷歷在目,愈久彌新。”

龍登高,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得主,1984年至1993年就讀於雲南大學,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教育家李埏。

雲南大學即將建校百年,龍登高希望母校良好的學術傳統薪火相傳,繼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龍登高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做講座。受訪者供圖

師徒傳承 開啓學術生涯

1966年,龍登高出生在湖南安化山區的教師世家。高中畢業時,四季如春的昆明頗具吸引力,加之西南聯大的歷史背景,那年雲大在湖南的文科錄取線超過了北大錄取分數線。

1984年,18歲的龍登高成功考入雲大歷史系,開學之初便領略了老一輩學者的風範。龍登高入學時,李埏給新生做演講,題為《假如我再做一次大學生》。

李埏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教育家,國家重點學科——雲南大學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奠基人。

“先生演講時,沒有一二三條的注意事項,只是讓新生們與他一道暢遊自己曾待過的北京師範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與北京大學的校園,新生們跟着先生在歷史中暢遊,收穫頗多,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也充滿期待。”龍登高説。

對龍登高而言,這次演講,自己感受到李埏先生豐富的學術涵養和人格魅力,更令他收穫了一份充盈的精神大餐。於是他想:如果能成為先生的學生該多好!

幸運的是,在雲大讀碩士和博士期間,他師從李埏先生,自己開啓了他的學術生涯。

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龍登高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做講座。受訪者供圖

潤物無聲  把握學術前沿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博士生很少。在龍登高記憶裏,他讀博士時,正式課程很少,但和導師交流很多,給他一種無形的鼓勵。

龍登高記得,李埏先生健談,汪洋恣肆,縱橫貫通,特別是和他們談起其先師錢穆、張蔭麟、陳寅恪時,講他們的治學方法、遺聞軼事,點點滴滴,無形中潛移默化,殷殷期望溢於言表。

具體教學時,李埏先生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龍登高記得,先生在雲大教書63年,在學術上極為嚴格,論著務求盡善,寧缺勿濫。其中《論唐代的“錢帛兼行”》一文,幾易其稿,從4萬字壓縮到2萬字,終成名篇,百讀不厭。

這種傳道授業,潤物無聲。

龍登高還記得,李埏先生要求學生每週交一篇可長可短的學術隨筆或讀書筆記,然後一篇篇批註、點撥。“一次又一次的過程當中,我的學術思維逐漸培養起來,駕馭文字、篇章結構也逐漸行雲流水,漸入佳境。”

數十年後自己成為博士生導師,龍登高更感到堅持每週為每一個博士生指導讀書報告實非易事,遑論年逾古稀的先生。

特別當自己被學生“氣暈”的時候,李埏先生的榜樣鞭策讓龍登高覺得不應輕言放棄,要有教無類。

受教不止於此。記得博士論文選題之初,李埏先生讓龍登高選列二三思考。龍登高紮在書堆裏,苦思冥想,列出了宏偉的計劃,實際上無從把握學術前沿。最後先生引導他從事有關市場史的研究,這一選題在當時學術界幾乎無人問津,市場經濟體制直到1992年才正式確立,只有西南聯大前輩才具備相應的知識基礎和學術前瞻性。

龍登高摸索着前行,在李埏先生指導下完成了《論宋代東南市場》的博士論文。此後,李埏先生又從其有限的科研經費中撥出版補貼,使論文第二年付梓問世。

隨着中國經濟轉型,此後市場史的研究一時成為熱點,李埏先生的引領使龍登高幸運地先行一步。

畢業後,龍登高繼續探索,完成第一部通史性的《中國傳統市場發展史》,李埏先生欣然作長序以資鼓勵。此時後者已年逾八旬,目力不濟,仍在稿紙上一筆一畫手書長序,最後由師母親自謄寫,娟美清秀,一絲不苟。

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龍登高與指導的博士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薪火相傳  培養社會所需

不止李埏先生,龍登高覺得,雲南大學學風良好,得益於近百年來一代代雲大人薪火相傳,進而鑄就了“會澤百家 至公天下”的雲大精神,其影響至今,延綿不絕。

承載着薪火代傳的學術使命,多年來,龍登高在學界頗有成就,他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曾為哈佛燕京學者、劍橋桑坦德學者、耶魯大學訪問教授;兼國務院僑辦諮詢委員、中國經社理事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發表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特別是與學生合著論文《典與清代地權交易體系》,獲第十八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該成果基於土地權利分層與歷史演進的分析路徑,深度挖掘了典權制度遺產,由此建立一個地權交易體系的解釋框架。這一原創性發現,揭示了農户經營與傳統經濟的根本特徵及其深刻影響,對當前農地制度改革具有借鑑意義。

他還發起成立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認為海外華商融東方理念和西方思想於一體,具有自身的競爭力和優勢。他們投資和經營比較靈活,能夠在中國這種變動不居的市場抓住機會。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看,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重要。

在龍登高看來,自己之所以能在所在領域拓展,離不開包括李埏先生在內的雲大老一輩導師前瞻性的引領與一步步的鼓勵和推動。

畢業後,龍登高仍不時回到母校,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偶爾也會講起李埏先生的故事,讓學生們能與前輩超時空對話,進而有所啓迪。

雲大即將建校百年,龍登高記得李埏老師送過他一幅字——“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大意是:天下真正的英雄豪傑,能夠克服條件與環境的不足,以內在驅動力自我奮進。龍登高以這句話勉勵學子,在學習中綻放青春,讓人生最好的年華不虛度。

對於雲大,龍登高説,在雲大九年,自己對母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希望這所百年名校良好的學術傳統能薪火相傳,繼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0 字。

轉載請註明: 龍登高的母校情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