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開學前後,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多個熱點城市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引起人們關注。《半月談》雜誌報道,在“雙減”背景下,推進教師輪崗制度有助於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降低社會焦慮,因此備受民眾期待。
時至今日,教師輪崗再也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真槍實彈”。不過,教師輪崗見實效,除了制度構建,也離不開“情感”基石和“成長”視角。
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對輪崗已經不再排斥。北京教科院等機構對輪崗試點區教師實施的問卷調查顯示,受訪教師中90%以上有輪崗意願,這些教師着眼於自己的專業成長,希望新的教學環境帶來更多專業提升空間。當然,也有個別教師懷着“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教書,他們就不太喜歡輪崗。如果教師以消極心態參與輪崗,到了新的學校,也會“不在教學狀態”,影響輪崗效果。
教師輪崗要想取得實效,要打下紮實的“情感”基石。輪崗的制度安排要保證公平公正,輪崗信息要高度透明。哪些教師先輪崗,哪些教師後輪崗,一對照就知道,教師自然形成公平的心理預期。教師覺得公平了,才能在情感上接納輪崗。輪崗到新的學校,會有“陌生感”,學校管理層及工會,對輪崗教師要有情感上的“照顧”。比如有的老師因為輪崗,離家遠了,生活上會有諸多不便,學校要給予關心和幫助,讓輪崗教師感受到温暖,進而更快地產生歸屬感。
許多教師對輪崗有着專業成長的期待,他們相信輪崗“形成理念相碰”、可以帶來“新的聲音、觀念以及想法經驗”。為此,學校要幫助輪崗教師明確專業成長目標。專業成長有目標,教師對輪崗的認同感也就會隨之增強。輪崗教師的專業成長也要“因材施教”,畢竟每一個輪崗教師的個人情況不盡相同,要通過科學評價、精準施策,使不同層次的輪崗教師在專業道路上均能“更上一層樓”。
家長之所以要購買“學區房”,看中的是學校的優質資源,而學校最重要的資源無疑是教師。教師輪崗成為常態之後,教師不再長期待在一所學校任教到退休,他們以“新老師”的心態來到新學校,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教師擁有積極的教育教學體驗,意味着學生也會充滿活力,學校也會更有活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