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河裏魚蝦豐富,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一位英國的名人説過着樣一句話:\"一個人在飯前可能是個悲觀的宿命論者,而在飯後則可能成為信仰意志自由的樂觀主義者。\"食物對人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適量的飲食可以讓人保持清醒,滴水不進的前提是要有死硬的意志。
飲食能讓人們感到快樂,只要能吃飽飯,富有抑或是貧窮都無所謂了。然而在過去的饑荒之年時,百姓們甚至不能吃上足夠的食物,即使在人少的地方,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事實上,在上世紀時期,不管是農場還是城市,都會發生糧食緊缺不足的情況。
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古代鬧饑荒時,河裏魚蝦豐富,而百姓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甚至吃觀音土,最後被脹氣活活地撐死,也不願意去河裏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更何況在古代時,百姓的生活環境並不會與今日一樣受到嚴重污染,其實可以説是處處山清水秀了。
那時的蔬菜是綠色食物,水也都是乾淨清澈的無污染水質,毫無疑問,小魚小蝦們也都是一直在無污染的河湖中生活繁衍的。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於《晉書》中記載過:晉惠帝聽説災民無飯可食,便問道:\"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然而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是最複雜的,也最容易讓人摸不着頭腦。古時的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這件事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首先,當饑荒發生時,一些深居於山村裏的村民,因其生活的環境物產豐富,田地裏所產出的糧食並不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山裏的野獸、野果即使是在饑荒年代也足夠村民們支撐很長時間。
其次山裏居住環境比不上舒適的城市,本就人煙稀少,山裏豐富的物資完全足夠供給這些村民度過饑荒。但是大部分居住在平原地區的村民似乎就沒有這麼好運了,他們幾乎全部的食物來源都來自田地裏。這些村民的肩膀上壓着地主的租金和官府橫徵暴斂的雜税,難以吃上幾頓飽飯。
村民們即使在大豐收時期也攢不了很多糧食,更不用提遇上饑荒後,就算官府沒有逼着催着要讓他們交税金,他們也毫無食物可以填飽肚子。最終他們別無選擇,只得開始吃樹皮、草根等來替代食物,直到最後樹皮和草根都吃光了,就只能吃消化不了、甚至是吃上幾次就會死的東西——觀音土。
有這樣一句諺語:\"三日官府,百年父母。\"這句諺語説的是身兼官任,只要是為民着想、為民辦實事,即使是任期時間短暫,百姓也會把他記於心底。
張詠就是這樣一位好官。他擔任崇陽縣令時,得知朝廷計劃茶葉專賣時,勸百姓改種桑葉,最初百姓還埋怨過他,後來其他地區的茶葉種植户紛紛破產時,只要崇陽縣的百姓以絲交税,百姓們無不感恩張詠。
任杭州知府時,正趕上饑荒,張詠抓住販賣私鹽的人後只教訓了幾句便放走他們,下屬不解,張詠便道:\"今鬧饑荒,其靠賣私鹽度日,如不許,其會造反。入秋再禁止,那時有了糧食,其便不會不同意禁止販賣私鹽了。\"
百姓聽説後,感動非常,販賣私鹽的人就少了許多。古時,百姓依靠的便是官府,饑荒來臨時,他們也只能依靠官府,可見,好的官府對百姓是多麼重要。
在古代時期,官府提倡\"重農抑商\",因此在那時,商人的數量一直都不算多。饑荒時期縱使有少數的糧商會在災區售賣糧食,價格也會大幅度上漲,毫無疑問,窮苦的百姓完全負擔不起,關鍵還得靠官府的賑濟。
但來自官府的賑濟多數只會發放到大的州縣,然而古時百姓們的住處不像現今聚集於一處而是分散開的,村莊星羅雲佈於全國各地。災民們為了活命,只能選擇拖家帶口,不遠千里逃荒到專門容納災民的城市中去。
《清史稿》中記載着這樣一件事:乾隆二十二年時,河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災荒,朝廷先後向河南調撥了六次白銀用來救濟災民,總計三百萬兩白銀,可以説這是一筆龐大的金額了。
中國的地理結構中,河流湖泊大部分分佈於南部地區,而南方素來便有\"魚米之鄉\"之稱,糧庫充盈,不懼怕饑荒。
然而發生災情更加頻繁、更加嚴重的北方地區,本來河流就稀少,就算是在21世紀的現今,國家依然進行着\"南水北調\"工程來緩解北方缺水的情況。因此歷史上水域稀少的北方地區,災情一旦發生,災民的數量更是以幾十萬來計的。
縱然河湖裏有着味道鮮美的魚蝦,但抓魚蝦是種體力與技術均備的活,災民們大部分都餓的沒有太多力氣了,更不用提下水去捕捉靈活的魚蝦了。即使有一些漁民擅長此項技術兼體力活,但是需要幾多魚蝦才能夠餵飽幾十萬的災民?
魚蝦鮮美的味道是大家所熟知的,可單單吃魚蝦卻是難以填飽肚子的。在河湖稀少的北方地區,野菜比魚蝦更常見。只要是一片土地,便會看見滿地皆是野菜的身影。因此百姓們會選擇挖野菜吃,經驗豐富的百姓,只需兩個時辰便可裝滿一籃子野菜。
柯靈曾説過:\"腐化落後的政治環境是一切腐化落後的思想的温牀。\"古時朝代的思想是封建落後的,因此古人的思想也因受到影響而變得落後。古時的人們思想落後,總會固執地認為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魚蝦並不能作為主食。
其實更重要的是,捕捉魚蝦是相當麻煩的事情,尤其是在沒有道具的情況下,純粹用手抓是沒效率的,然而挖野菜只需要很短的時間。
再者,烹飪魚蝦同樣是件棘手的事情。魚蝦身上帶着很大的腥味,因此煮魚蝦需要油鹽等材料,這些材料在當時幾乎所剩無幾;相對於魚蝦來説,野菜就很容易煮熟了,用開水燙上一鍋野菜就足夠填飽肚子了。
因此,為了節省本就稀缺的油鹽,他們寧願吃野菜。在古時,窮人家還拿着雞蛋去換取鹽。饑荒時,他們認為有飯可吃就不需要鹽了。
隨着時代進步,不管是哪種程度的饑荒或是災害,人類都有自信也有能力去面對。因為人們的背後有了強大的依靠。一是袁隆平教授研究出來的高產雜交水稻;二是現今快速便捷的交通運輸方式以及我國政府強有力的救災賑災行動。
大約十年前,雲南地區便發生了一場百年難得一遇的嚴重旱災,上百萬計的雲南人民長期處於缺水的狀態,但最後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和中央有力的調動指揮下,雲南人民最終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此次旱災,沒有讓災情這個\"惡魔\"得逞。
每個事故發生的過程總是會出現一些讓人感覺出乎意料,甚至是令人深感恐懼的事情,抑或是夾雜着對某些東西的輕視。許多施工工地頻發事故的背後是對安全的不重視。事實上,每個事故的發生都是有徵兆的,就如一句古言所説:\"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如若每個發生事故的企業都加強對安全的重視,做到未雨綢繆方能安全生產。同樣的,古時的饑荒其實也是能夠預見的,只是那時的官府根本無足夠的能力去做到預防饑荒的發生,所以饑荒發生後所引起的一系列事情,他們也沒法一一處理。
古時,饑荒事件持續的過程中其實有更恐怖的事情發生過。若是親身經歷過或深入瞭解過饑荒的人都應該知道,當饑荒最嚴重時,災區甚至會發生人吃人以及換子而食的事情,但如果不是真的無路可選,誰會做出此般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