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一種貼近生活本質、賦予孩子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幼兒期是責任心產生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處於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這一時期的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和意識,將對孩子步入小學生活產生長久影響。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説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幼兒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意識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
社會即學校
3-4歲
①擺放碗筷和椅子。
②喂寵物。
③睡前幫忙鋪牀,拿小枕頭、小被子等。
④飯後自己把碗盤放到廚房水池裏。
⑤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盆裏。
⑥給下班的爸爸媽媽遞拖鞋。
4-5歲
①學着給家裏的綠植澆水。
②飯前準備餐桌。
③從幫家長拿餐具開始,慢慢參與擺盤。
④飯後收拾餐桌,把髒的餐具收回廚房。
⑤把洗好烘乾的衣服疊好,放到衣櫥。
⑥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⑦將自己用完的毛巾、牙具掛好、擺放整齊。
5-6歲
①幫忙擦桌子。
②獨立換牀單,收晾衣服。
③拾房間 養成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的習慣。
④整理自己的讀書區,玩具區。
⑤做飯時一起洗菜瞭解經過哪些步驟才能食用。
爸爸媽媽怎樣做?
給予孩子選擇權,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爸爸媽媽應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她)能做些什麼?想做些什麼?並制定計劃。
傳授孩子相關勞動技能,收穫成功感。做家務需要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家長應該耐心細緻地講解示範,使孩子瞭解怎樣做和為什麼這樣做。
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體驗親子幸福感。和爸爸媽媽一起勞動,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親密親子關係、培養協作精神。家庭要養成互相誇獎勞動成果的氛圍,如媽媽做的菜太好吃了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承,擔部分家務是在做有益的事情。
家務可以培養孩子什麼?
同理心
我們總是苦惱孩子玩具亂扔,書放得到處都是,怎麼説都不管用。
那麼,就讓他參與到收拾玩具和書架的過程中去吧。讓小朋友自己去體會收拾玩具的過程,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感受。而做家務,正是提升孩子同理心,讓孩子去理解別人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責任心
曾經問過一個小朋友在家會做哪些家務,小朋友回答:“我才不要幫媽媽做家務,家務是大人做的。”
可見,在這個家中,雖然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父母承擔了一切家務,卻弱化了孩子心中自己在整個家庭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會想參與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去,想要證明自己在家庭當中有他的價值。
我們可以通過分享家務的方式,讓小朋友知道,自己也是家裏的一員,做家務也是自己的責任,從而提升孩子的責任感。
掌控感
掌控感,就是個體所擁有的“一切盡在我把握之中”的主觀感受。經常能看到讀者在後台留言抱怨孩子抗壓力不行,忍耐力不行。但其實我們也要思考一下,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掌控感。
回想這樣的時刻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要喝酸奶,酸奶蓋撕不開,我們會順手就拿了幫他撕開......下一次,不妨把酸奶還給孩子,讓他自己嘗試看看怎麼才能撕開。在撕酸奶蓋的過程中,他慢慢要學會掌握自己的力氣,既不要小到撕不開,又不能大到一撕把整個奶濺出來。
就是這些在我們大人眼裏不起眼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説,卻是重要的經驗以及掌控感的獲取來源。
教學做合一
雖然在勞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抹布擰不幹,怎麼辦?”“垃圾掃不進簸箕,怎麼辦?”但孩子們都沒有放棄,他們積極主動,以勞動為榮,樂在其中。在一次次快樂的勞動中發現問題,在一次次不放棄的嘗試下解決問題,於是我們又獲得新的經驗和成長。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七里山幼兒園的寶貝們是如何爭做勞動小達人的。
壹點號濟南市七里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