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曹小哥説電影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沉重的徭役賦税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一時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發,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生於貧困家庭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加入推翻元朝的起義中,憑藉其機敏英勇的作戰才幹,很快得到賞識,聲名四起。接連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輝煌的大明朝由此正式建立。
朱元璋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為政勤廉,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不斷髮展,開啓洪武之治的盛世。當然,為鞏固中央集權,朱元璋在政治上也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起初,無論是中央建制還是地方治理原則在相當程度上沿襲了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置丞相,地方推行行省制。然而沒多久,朱元璋就察覺到中央的丞相和地方的長官權力過大,對自身權力存在不小的威脅,尤其丞相胡惟庸獨斷專行、權傾朝野,更是朱元璋的眼中釘。
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及相關官員,同時宣佈廢中書省,廢除丞相。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有效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對於貪官污吏,朱元璋整肅綱領,採用嚴刑酷法,當政31年,拔除貪官15萬餘。
朱元璋一生勵精圖治、內政修明。而丞相的廢除,也為鞏固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制做出了巨大貢獻,權分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皇帝一言九鼎,真正地將至高權力牢牢握在了手裏。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廢除丞相之後,所有的政務負擔全都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處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閲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另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這便是後來內閣制度的前身。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輔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至此,內閣制度正式建立。
朱棣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據《明史·職官志》記載:“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也就是説,此時的內閣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並非權力機構。因而內閣初期並無多大實權,對君主專制也構不成威脅。
直至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不斷上升,自此往後,內閣權力愈發重大,地位愈加重要。到了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將內閣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隨着內閣權力的不斷擴大,皇帝自然也愈發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內閣大學士成了不稱宰相的宰相,不僅相權在實質上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為收集權力,導致更多的權力集中在內閣的手中。皇帝獨裁,文官因為很多權力被上收,為了自保,在科舉座師等傳統維護下,文官選擇了抱團而立,最終成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拉鋸戰。
內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票擬製度,由於奏摺的數量非常龐大,除重大事項外,皇帝往往很少查看奏摺中的內容,所以閣臣言簡意賅的建議就順理成章成了最後的措施。內閣在維護皇權至上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完成帝國實權的承接。譬如在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藉着皇帝老師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影響年幼的神宗朱翊鈞的決策,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批紅”,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使得張居正掌閣初期擁有絕對的權力。
然而除了皇權,內閣與六部、司禮監的矛盾也不少,甚至內閣本身也矛盾重重。由此可見,內閣制度在當時並不能與君主專制政體完全適應,內閣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輻輳之所,各種矛盾的發展,無一不是加劇了政治的腐敗。至於後來導致宦官專權、朋黨傾軋,“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相始也”。
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除了皇帝自身資質平庸、無心政事之外,廢丞相、設內閣的決策也佔了相當大一部分責任。
參考資料:
《明史》
《朱元璋簡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