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複製”名校是在變相鼓勵炒房

“批量複製”名校是在變相鼓勵炒房

近年來,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學校數量激增。一些正常的教育配套,卻演變成為眾多開發商炒作的熱點,形成“名校環城”現象。《新華每日電訊》就此調查發現,抱着“買房進名校”的心理預期,一些羣眾購房後卻發現,有的學校幾乎人滿為患,導致孩子難以入學,有的學校名不副實、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名校環城”指的是新建名校冠名學校多密集分佈在新城區。按理説,優質教育資源及時跟進城市擴展的步伐,本身並無問題,也符合“就近入學”的政策規定。然而,當這種名校“跟進”變成“批量複製”,當名校的“名頭”成為地產銷售的“噱頭”時,事情就變味了。不客氣地説,這就是在變相炒房。

城市要發展,教育必須均衡,在新城區配置一定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僅可以拉大城市構架,吸引居民入住,也有助於解決主城區擁堵的問題。但當大家都“一窩蜂”湧到城郊拿地,必然會造成新的資源配置失衡。

一者,可能會出現為開發而開發的“造城”潮。大餅越攤越大,城市遠郊成了居民居住和孩子上學的地方,功能極為單一,其他相應的基礎設施都跟不上,有淪為“睡城”乃至“鬼城”的可能。而在城郊規劃大批住宅,反而會加劇通勤的壓力,難以有效緩解擁堵問題。

再者,這種以追逐優質教育資源為誘餌的銷售策略,因為擊中甚至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必然會引來眾多追捧,從而在客觀上推高房價,加劇當地房地產的市場熱度,這與中央長期以來“房住不炒”的政策並不相符。

當然,一些地方或許對此並非不知情,只是出於拉動樓市的考量,甚至樂見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操作。這也表明,某種程度上,“名校環城”現象體現了地方政府、地產商、教育產業鏈等幾方主體的某種默契。畢竟,大家都明白,讓當下不温不火的房地產熱起來,只有挑逗剛需。而最“剛”的剛需,莫過於教育。“中國式家長”最捨得花錢的地方,不外乎子女教育。

類似操作在很多城市已經運行多年。一些城市管理者不把力氣和關注點放在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上,不是通盤考慮城市規劃與教育資源配置的協調性,而寄希望於所謂“名校克隆”,長此以往,只能繼續加大教育的分化與割裂。

那些去往遠郊買房的家長,並非不知道這不過是搭售房子的噱頭,但依然肯掏錢,只能説,事出不得已耳。好學校就那麼幾所,還能怎麼辦呢?如果買房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也只好如此了。

針對人為炒作學區房的現象,吉林省教育廳近日發文,提出緩解家長因為擇校購房產生的巨大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其實,如果不拿出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的真招,不足以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用切實待遇鼓勵優質師資流動,而不僅是校名的更替,或許才是正確的方法。

可見,欲求遏制“名校環城”現象,除了從城市規劃、從政策層面禁止房地產商捆綁教育進行宣傳之外,治本之策仍在於從教育內部着力,本固則亂象不生。譬如,爭取辦好每一所中小學;儘可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別讓家長總生活在焦慮中;不要再瞎折騰了,讓懂教育的管教育,教育就要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

誰在炒房?什麼在逼着家長到處追着名校跑?地產商何以能夠與名校合謀?教育不該是最基礎的公共品嗎?説到底,唯有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問題,才會找到問題的癥結,也才能有針對性地辨症施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3 字。

轉載請註明: “批量複製”名校是在變相鼓勵炒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