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孩子被欺負了,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16個字

最近一則新聞引發熱議,一名母親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中被打,直接衝到學校把打自己孩子的同學揍了一頓,還拍下了視頻。評論中有很多網友大力支持這名母親的做法。但是,這名母親目前已被拘留。那麼,當孩子遭受“校園霸凌”,家長應該怎麼辦?
不要這樣對孩子説
“人家為什麼就打你不打別人?是不是你自己做的不對了?”
這類家長的理念是:凡事要多自省。但這條法則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當孩子一被人欺負,家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哪裏不對了,暗中傳達的信息就是“你活該被打”。這隻會讓孩子遇到校園暴力時,畏畏縮縮,不斷討好,而不懂得向大人求救。
曾經一份研究表明:很多人是在成人之後,回首學生時代,才恍然明白自己曾經竟然是個施暴者。而他們當時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傷害同學。這説明校園暴力是不能夠用“因為對方怎麼樣,所以我就去欺負他”這種簡單邏輯來分析的,有時候真的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才被人欺負。
劃重點!孩子被欺負了,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16個字
“打就打吧,大家都是同學,相互讓一讓。”
這類家長總是美化了孩子的心性,他們認為孩子之間打打鬧鬧都是正常現象,相互讓一讓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可如今各種校園暴力的報道充斥我們的眼球,施暴者的年紀越來越小。家長還能一再灌輸孩子“忍讓是美德”嗎?忍讓不是美德,孩子的忍讓不會換來施暴者的幡然醒悟和慈悲為懷,只會讓自己更加委屈痛苦。奮起反擊才是對抗校園暴力正確的打開方式。
“他打你,你告訴老師。”
這類家長依舊把校園暴力的解決者寄託在老師、學校身上。而近些年的報道已經摺射出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學校、老師無法真正解決校園暴力。
劃重點!孩子被欺負了,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16個字
孩子被人打了,告訴老師,老師頂多對施暴者批評教育,治標不治本。反而讓施暴者懷恨在心,下次還打。孩子次次向老師告狀,老師也厭煩。而學校為了學校的名聲,也不願意把事情擴大化。牽一髮而動全身,只能犧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是一種氣場。
堅決要教會孩子的做法
勇敢反抗。在第一次面對校園暴力,就要面無懼色,毫不膽怯。先用語言警告對方,發火和對方吵架都行,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好惹。如果實在感到害怕,尖叫或者用力吼兩聲都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如果對方開始動手打人,在打得過的情況下,勇敢還手。就算是輸,也要讓對方感到害怕,下次不敢再來欺負自己。
見機行事。如果對方太過強大,很明顯自己不是對方的對手。比如幼兒園小朋友被社會人員敲詐勒索,小朋友肯定打不過成年人。那麼當下就不要和對方發生過多的糾纏和爭執,對方要錢就給錢,但是堅決不能跟對方走,要找機會逃跑或者是求救。
最推薦的辦法就是,跑到附近的店鋪,盡所能砸爛這個店鋪的東西。那麼店家絕對不可能讓施暴者把孩子帶走,而是要求家長來做賠償,間接地保護了孩子。
劃重點!孩子被欺負了,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16個字
強身健體。不管是勇敢反抗還是見機行事,都要讓孩子有個強壯的體格,不是讓孩子主動去欺負人,成為施暴者,而是讓孩子在被校園暴力中能夠有還手之力,做到起碼的自衞。而且要學習一定的反抗技巧,四兩撥千斤,還能避免防衞過當,反而害了自己。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教孫女在面對幼兒園小朋友喜歡揪孫女頭髮的對策就是:用雙手去揪對方的耳朵,讓對方疼得放手,不敢再揪自己的頭髮。
告訴家長。孩子自我保護能力比大人想象中要弱,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要回來告訴家長,讓家長同孩子一起分擔。父母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當然,家長一定要採取理智的方式來解決孩子所遭遇到的校園暴力問題。像新聞中那位母親到學校打施暴者,只能逞一時之快,非但沒有給孩子解決問題,還讓自己深陷囹圄,得不償失。
面對校園暴力,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勇敢説“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7 字。

轉載請註明: 劃重點!孩子被欺負了,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16個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