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是兩個朱姓皇族為了爭奪皇位大打出手,其實,最後的贏家朱棣是一匹黑馬,一開始並沒有多少勝算的。他只有自己的封國,以一隅敵天下,難度很大。而且,藩王作亂次數很多,但在此之前的大一統王朝中都沒有成功的先例。然而,朱棣還是不得不反。
這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咄咄逼人,已經採用逐個殲滅的方式清理了幾個藩王,接下來就輪到了朱棣,除了束手待斃,就只有造反這一條路了。另外,他的劣勢很多,卻並非沒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將領素質。
冷兵器時代,指揮官的能力被無限放大,這就是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原本在明朝建立後,朝廷擁有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卻被朱元璋一次又一次清理中凋零。相反,朱棣坐鎮北平,在與蒙古人的對抗中鍛鍊了卓越的才能,本身就是最優秀的將領。另外,他手下的第一大將張玉,也是一張王牌。
張玉出道很早,在元朝時就已經擔任了樞密院知院。當時,樞密使是由皇子擔任的虛職,樞密院知院是正二品,直接掌握軍權的。當然,元朝氣數已盡,張玉並不能逆天改命,他被徐達、常遇春等人趕到漠北。此後,北元內部紛爭,呆不住的張玉被迫在洪武十八年時,歸順了明朝。
作為降將,他當然不可能成為明初分封的大功臣,也沒有受到多少重視。即便參加了洪武二十三年的那次遠征,經歷了捕魚兒海的大戰,他也只是封為千户,站在普通將領中仰望光芒萬丈的藍玉。那確實不是屬於他時代,也沒有他施展抱負的舞台。
後來,他被劃分給朱棣,共同駐守北平時,才逐漸有了名氣,得到了“張玉善謀,朱能善戰”的評價。然而,這依然不能止渴。張玉等人對於功業名望的追逐,一點也不亞於朱棣對皇位的野心。所以,當靖難之役剛剛打響時,他就身先士卒,三日內突破九門,進而佔據北平。
説是靖難,其實就是造反,這是九死一生之事,大部分的將士心裏都沒底,顧慮重重。他們遇到南軍,心裏都非常膽怯。但張玉卻不同,他主張迎頭痛擊,迅速取得了真定大捷,俘虜了耿炳文的左右副將軍李堅、寧忠,斬首三萬,極大地鼓舞了燕軍士氣。從此時開始,燕軍才普遍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
後來,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後,張玉又獲得了鄭村壩、白溝河兩次重大勝利。期間,他居然抽空陪同朱棣到寧王封地,襲取大寧,收編了當時最精鋭的騎兵朵顏三衞。這一系列的精彩表現,讓勝利的天平逐漸傾向了燕軍。
就在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張玉卻意外倒下了。在東昌之戰中,朱棣輕敵冒進,闖入了盛庸的圈套。張玉和朱能聽説後,分兵前去救主。其實,朱能已經率先找到朱棣,並且殺出重圍。但是,張玉卻未能得知消息,依然一頭扎進包圍圈,結果戰死沙場。
此前,北軍一路凱歌,所向披靡,戰損率很低,高級將領更是很少犧牲。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第一個犧牲的高級將領,就是他們的中軍主將。這對朱棣的打擊很大,他甚至認為張玉的死就是皇天不佑,自己造反沒有了前途。
在很長的時間內,朱棣都沒有走出這個陰影。他時常流淚哀嘆失去了張玉這樣的良將,部下大多也不敢作聲,只能陪着他哭泣。還是姚廣孝站了出來告訴朱棣,現在不是悲傷的時候,也沒有時間悲痛。張玉的死固然是巨大的損失,但要讓他的死價值更大化。
朱棣不愧是英主,他聽從姚廣孝的建議,厚葬張玉,以此鼓勵全軍。燕軍士氣不僅沒有消沉,反而成就了一支哀兵。靖難之役後,朱棣如同他的父親一樣對功臣評頭論足,對張玉高度讚揚:張玉才備智勇,論靖難功當第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