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佈採訪活動第八場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的有關成效。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詳細介紹了這10年來,我國高校科技發展的方方面面。
↑教育部新聞發佈會現場
從8.2億到88.9億
十年來,高校專利轉化金額增幅近10倍
雷朝滋介紹稱,十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主動佈局建設了25個前沿科學中心、14個集成攻關大平台、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佈局建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超過1500個。
據介紹,十年來,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羣體穩步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撐了數百萬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高校創新資源也加速匯聚。雷朝滋指出,十年來,高校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撥入經費從768.7億元增長到1592億元,十年累計撥入經費總額上萬億元。企事業單位委託科研經費從2012年的391.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47.5億元,增長超過116%。高校科技活動中的R&D人員全時當量從20.9萬人年增長到33.4萬人年,增幅近60%。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理論創新背後,高校成果轉化能力也明顯提升。據介紹,十年來,高校科技成果供給力量和轉化效率顯著提升,高校專利授權量從2012年的6.9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2000多項增長到15000多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實現了質、效、能的同步提升。
突破“卡脖子”問題
超十所大學被教育部點名表揚
這十年來,高校充分發揮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力打造“國之重器”。
雷朝滋介紹稱,在神舟飛天、北斗組網、羲和逐日、高速鐵路、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大國工程中,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數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套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天鯤號”,實現了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完成了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清華大學牽頭設計的全球首座球牀模塊式高温氣冷堆核電站首次併網發電,標誌着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
再如北京大學研發的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助力我國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華中科技大學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中高檔數控系統,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實現了產業化。湖南科技大學領先研發的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系統“海牛Ⅱ號”,打破了我國可燃冰勘探技術裝備對國外的依賴。
“這十年,高校科技成果豐碩,我這裏只是點了少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還有很多高校取得了優異成績。”雷朝滋説。
在紮實服務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上,高校也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
雷朝滋介紹稱,在實施高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上,高校牽頭承擔了40%的農業農村領域重點研發計劃。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培育的新品種覆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農作物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億畝,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和基層幹部超過200萬人次。
此外,高校也主動融入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教育部先後和北京、上海簽署了共建國際科創中心的戰略合作協議,在京高校與北京市在集成電路、腦科學等領域共建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了多學科交叉平台;在滬高校牽頭承擔人工智能、超限制造等上海市重大專項。
其中,清華大學與浙江省共建長三角研究院,並以此為引領累計建設重大科研平台、創新創業平台50餘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000餘人,孵化培育科技企業2700餘家,其中規模超百億企業近20家,推動了柔性電子技術、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破五唯,督促“雙一流”整改
真正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如在推動“放管服”改革上,教育部積極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持續推動賦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明晰高校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紅線底線,為高校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
同時,教育部也會同科技部等6部門出台《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組織高校開展了擴大高校科研自主權的一系列試點,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在深化評價改革上,2013年,教育部就出台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2020年又出台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直屬機關在評估評價、成果獎勵等方面帶頭“破五唯”,督促“雙一流”建設高校進行對照整改,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在高校逐步樹立。
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將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加強有組織科研,持續加強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設,走好“千校萬企”“百校千項”“百校千城”的產學研合作“三部曲”,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地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服務,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