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官場最大的弊病是貪官多嗎?不,古代清官更可恨,更猖狂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賢明的帝王是大臣們最為期盼的,雖然百姓們也期盼有明君治理天下,但是與他們關係更大的還是官員,所以清官是每個朝代的老百姓最期盼最喜愛的,他們更崇拜清廉的地方父母官,這與他們的直接利益掛鈎,因為清官普遍是勤政愛民、秉公執法、嚴於律己,他們不會剝削壓榨百姓,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而貪官污吏是百姓們最憎恨的,他們欺上瞞下,中飽私囊,不顧百姓的死活,不為百姓做主,在這樣的壓榨迫害之下,百姓們產生了一種心理需求,他們迫切地希望能有清官,就比如“青天大老爺”,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清官的形象光輝偉岸,百姓們還會為其建廟塑身,供奉香火,而反觀大奸臣,比如秦檜,則是被塑身,“裸跪千年”。


這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忠奸分明,清官可以享受光環,沒有一絲黑點,而奸臣就會留下千古罵名。但是翻看史料,我們可以發現似乎只有普通百姓會愚昧地崇拜清官,士大夫階層對於清官的説法截然不同,在晚清小説家劉鶚的《老殘遊記》中寫着:“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書中有兩個典型對比,他塑造的玉賢和剛弼兩人自認清官,但在他們的手下卻是辦了許多冤假錯案,經常會屈打成招。在劉鶚看來,清官是在自命清高,他們沒有高明的智慧,卻對自己充滿了自信,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正確的,在處理案件的時候,往往會固執己見,妄下定論,不惜濫用刑罰,造成無辜傷亡,這樣的人一旦多了,對國家是無益的。

與包拯同處一個時代的歐陽修就曾公開批評包拯,認為包拯彈劾兩位大臣,隨後又接替了他們的職位,這是在為自己謀私利,但是包拯認為自己沒有異心,可士大夫階層卻認為他的做法影響了朝堂風氣,其實還真是,人性哪有沒有一點私心的呢?所謂問心無愧,其實自己也知道,是很難做到的吧?

而且包拯是問心無愧了,但他們這些官員就會被剛直不阿的包拯牽連,也會無意間製造很多冤假錯案……不過我們後人對於包拯的節操還是沒有懷疑的,值得稱頌。


明朝也有一位清官海瑞,他同樣也遭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批評,因為海瑞固執己見,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對於不正風氣,不遺餘力地打擊,但官場千年以來風氣早已形成,僅憑他一人是無法改革的,所以他幾次為官,最終都是黯然收場。萬曆皇帝給他的評語頗為公正,認為他確實是一位耿直忠臣,可以作為榜樣,但他不能在國家民生上發揮實用之處。

康熙皇帝也曾對清官發表過自己的意見,他認為耿直固執的清官不應該下屬太多難堪,也不該給身邊人太高的要求,他們應該是寬厚仁善的,另外真正的清官不會認為自己是清官,那些常常自認清官的人往往是自視甚高,對自己心理暗示,他們認為自己是清官,產生一種很強的優越感,經常會將高要求高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形成一種偏執。這樣的清官是不可取的,康熙認為若是朝中人人都是清官,那麼對於政治是沒有好處的。


清官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在士大夫等的社會精英眼中看來,他們太過於“刻”,這個字是説他們太過一絲不苟,太過固執己見,堅持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同時他們還要求別人也一樣,否則就是污穢廢人,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就可見一斑,不近人情,必要時還可以六親不認,“存天理,滅人慾”的做法在精英等人看來是不可行的。

包拯可以為了鐵面無私,做到殺妻求將,大義滅親,這樣的做法是不被士大夫等人認可的,同樣的,海瑞前後娶了9個老婆,皆是因為他的暴躁性格,他的女兒僅僅是吃了僕人給的一個餅子,就被海瑞逼得絕食而死,海瑞對於酷刑的施行,他採取支持的態度,當初朱元璋的“剝皮楦草”,還建議恢復“毫髮侵漁者加慘刑”,這樣的建議引起了萬曆皇帝和大臣們的震驚,由此可見這些自視甚高的清官為什麼會被士大夫階層苛責。


可是到了普通老百姓這裏,清官的嚴明苛刻就是在對他們負責,為他們爭取公平公正,當老百姓受到土豪權勢等的壓迫之時,清官就可以為他們伸張正義,鄉間的潑皮無賴,還有隻顧自己享福的貪官污吏,這些都是百姓們看不慣的,清官就會為他們打擊這些人,如此百姓才會感覺到公平,心情暢快。

官場中大致分為三類官員,好官,壞官,中庸官員,而清官是官場中的道德楷模,他們認為自己是好官,其實矯枉過正,也不夠中庸,於政治名聲無利。這也不是説清官不對,也不是説貪官應該存在,但就像磁石的南北極,有一端,就必須有另一端,這也是宇宙萬物的平衡性。


關鍵還是靠政治制度的完善,所謂"政治正確“從來都不是靠一些官員就可以決定的,更不是好與壞可以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