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低碳專業畢業生:企業高薪搶人,人手5個offer不稀奇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經典

當越來越多的朋友把“低碳”兩字寫進了畢業論文的標題裏——無論他們所學的專業是土木建築還是服裝設計,劉鈺照感到一場席捲全社會的綠色浪潮撲面而來。

劉鈺照是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2021屆碩士畢業生。在這所國內首家低碳學院學習的三年裏,她的課程涵蓋了低碳能源、碳資源循環學、可持續發展政策等。在低碳經濟日益凸顯的當下,這段學習經歷為她的就業擇業增添了砝碼,也重塑了她對低碳發展的認知。

“我去年找工作沒有采用海投戰術,所以收到的offer不多,但是心儀的崗位都拿到了。我們同院的同學一般手上都有五六個offer,不愁工作。”劉鈺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比她本科所在的熱能工程專業,碩士同學去煤電廠等傳統能源企業的少了,去新能源、綠色金融、環保諮詢等新興行業的明顯多了。

BOSS直聘發佈的《2021應屆生就業趨勢報告》顯示,在“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環保領域對高學歷青年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其同期增長率為225.4%,遠高於其他傳統行業。

第一財經記者搜索相關求職平台發現,當前,能源、汽車、房地產、計算機、金融等行業紛紛放出大量“碳排放”相關崗位需求,月薪多在1萬元以上。甚至不乏知名上市公司開出月薪2萬~4萬元的高薪崗位,爭搶低碳相關專業人才。

低碳人才“炙手可熱”,得益於行業高速發展。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2000多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除此以外,建材、鋼鐵等八大重點行業也將被陸續納入。

“碳市場”讓高碳排的企業付出了真金白銀的代價,也給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碳交易相關企業1500餘家。從註冊資本來看,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佔比51.3%。其中,一半以上的企業成立於五年內。

工科出身的劉鈺照沒有像大多數同學一樣進入能源企業,而是選擇了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這是一家服務於政府重大政策規劃研究、企業節能環保策劃評估等項目的諮詢機構。她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她去年在英國修讀碳金融雙學位期間的一段經歷。

“在英國大學做小組討論時,我發現我的國外同學很少了解到中國政府在減少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他們誤認為中國環境污染很嚴重。同時,中國企業一般不會參與國外第三方機構發起的碳披露,導致他們認為中國企業在減排方面也做得很差。”當劉鈺照試圖向這些同學解釋時,卻拿不出有説服力的經驗案例。這讓她暗下決心,要接觸更多“接地氣”的項目,向世界展示完整、全面的中國減排故事。

圖説:入職後,劉鈺照參與調研發電廠的固體廢物處置利用情況,瞭解企業做出的改變和遇到的困難。

在入職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以後,她也找到了過去許多困惑的答案。

“之前只接受工程訓練時,我有時會感受到技術研究的迷茫:儘管目前在研究領域已經存在多種高精尖的能效提升方式,但實際並不能夠真正被投入市場,發揮技術的效用,而市場中廣泛使用的技術往往在研究領域看來已經非常過時。”劉鈺照説,她也曾與學習政策、法律的同學進行交流,他們往往感受到無力感:由於氣候變化是一個複雜的,需要長期合作解決的問題,目前政策的效果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來體現。

走過了幾個項目以後,劉鈺照發現“政策、經濟、技術之間,其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輪流邁進,互相調整,才能驅動低碳減排向前發展”。缺乏政策支持,高新科技將由於缺乏投資,成本高的缺點而無法得到推廣量產;缺少技術革新,可持續發展政策將由於缺乏實際解決方案而無法落地。環境和能源問題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難題,更是政策和經濟的研究課題。

虎年春節前夕,劉鈺照從上海回到了蘇州老家。除夕夜,她和父親坐在沙發上,父親不止一次地敦促“好好幹,你的工作大有可為”。劉鈺照的父親是煤電廠的一名資深工程師,她從父親的話語裏獲得了更堅定的力量。

來源:第一財經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户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