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中高考導向要與“雙減”吻合

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中高考導向要與“雙減”吻合

    2014年,針對學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建議核心價值觀教育重在知行合一;2016年,針對學校美育教育存在的認知誤區和發展整體不均衡問題,他建議要着眼長遠,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中強化藝術教育;2019年,針對學前教育的“普惠性”內涵模糊問題,他建議學前教育應追求高質量普惠;2021年,針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後問題,他建議對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需求,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翻開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歷年的履職提案,涉及教育的有20多件。

    作為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江蘇省委主委、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今年是朱曉進第十年在政協履職,10年政協路,也是他為中國教育“吶喊助力”之路。

    “教育是民生之基、國之根本,作為政協委員,我有責任和義務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些事。”他説。

    2021年全國兩會結束後,朱曉進又開始了新的調研。國家“雙減”政策出台,讓他感覺到應該重點關注這一領域。“‘雙減’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中央關心、羣眾關切、社會關注。要讓好政策落實好,取得好的成效。”

    此前,朱曉進對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和學生減負問題已多有關注。2019年,他發現部分不合規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經集中整治後,變身為“託管服務”“小飯桌”,就此類問題,他曾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建議要針對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指導性意見要具體,防止校外培訓機構換“馬甲”。

    “雙減”政策實施後,朱曉進在調研中看到,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負擔有所減輕,教育生態有一些變化,家長的心理焦慮有所緩解,政策初步取得成效。“但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如何把‘雙減’政策落實好,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朱曉進認為,首先,“雙減”是一種手段和途徑,並不是目的。目前教育“雙減”政策沒有和教育評價改革有效銜接起來,導致減負政策全面落實的社會系統性不強,全面落實“雙減”有難度。如果不把中高考“指揮棒”跟“雙減”落實途徑和實施路徑協調起來,部分家長的困惑和焦慮仍難以消除。他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家長用請家庭“私教”來取代進入校外培訓機構,“費用翻番,負擔更重”。

    其次,校外培訓鋭減,未能有效轉化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過去校外培訓機構熱的出現,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部分家長對高質量教學的多元需求。因此,應該考慮如何通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來滿足這種需求,同時,將優質的校外培訓資源引入校內進行服務。

    學生和教師在校時間延長,一些學校缺乏活動場地和師資,有時只能增加作業量來填充延長的時間。朱曉進指出,如何用好這段延長的時間,是需要認真研究探索的問題。大部分教師每週工作時間超過50個小時,還需應付各項任務和檢查,加劇職業倦怠,無暇投入更大精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朱曉進認為,“雙減”是國家用破釜沉舟的勇氣重構基礎教育的育人體系,重構基礎教育的良好生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所以需要更加完善。

    在多次進入中小學調研、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交流、參與教師和家長座談會,並聽取各方意見後,朱曉進提出,要統籌治標與治本,同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政策落地,解決教育健康發展內驅力問題;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確保考試導向與“雙減”精神相吻合;要鼓勵和引導優質的校外培訓資源參與校園公益服務,提升校園活動的豐富性、專業性。

    今年春節前後,朱曉進邀請有關教育專家交流,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最終形成《關於進一步落實好教育“雙減”政策的提案》,並將提交全國政協。

    回顧自己在全國政協履職10年的歷程,朱曉進説,10年來,他密切關注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切實找尋問題存在的根源,研究對策,提出建議,力爭做個為中國教育改革“吶喊助力”的政協委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0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中高考導向要與“雙減”吻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