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開無田
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借”字既能體現出個人態度,又似乎並非強人所難。最為有名的莫不是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最後孫權百般討要,劉老闆就是不給。孫權也不客氣,呂蒙一個白衣渡江,關羽也被殺,才好不容易要回了這荊州之地,而劉備也惱羞成怒,發十數萬精兵,卻不成想夷陵之戰大敗而回,最後落得個白帝城託孤的境地,本來兩家結盟卻成了不死不休的冤家。可見,這個事關利益之事還是少借為妙。
而到了1000多年後的大明王朝,燕王朱棣一樣向自己的兄弟寧王朱權,借兵八萬,而給出的回報則是:“事成之後,你我平分天下。”那麼在事成之後,朱棣又是怎麼做的呢?
1399年7月,朱棣終於準備充分,發動了靖難之役。而且朱棣也順利的挫敗了耿炳文主持的第一次北伐,但是接下來建文帝朱允炆則命令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目標直指北平。按照道理,此時雖然朱棣手下多是彪悍的邊軍,更是有着黑衣宰相姚廣孝的輔助,但依舊是處於絕對劣勢,必須固守北平。可是朱棣卻反其道而行之,決定向位於東部駐防大寧城的兄弟朱權“借兵”。
朱權,乃是父親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1年時被封為寧王,15歲便前往了藩地大寧。大寧之地處於連接遼東與中原的交接之地,最為誘人的是,朱權手裏有八萬甲兵,麾下的朵顏三衞更是多由蒙古人組成,多是驍勇善戰之輩。如果能夠為我所用,定然能夠截斷遼東,大事可期。但是這個兄弟 雖然多次跟隨朱棣征討蒙古,卻是一個善於謀略之輩,想來要借八萬大軍也絕非易事。
諸多將領都是持有反對意見,這大寧有重兵把守,又不易攻取,更有松亭關在前,如若不能成功借兵,只怕首尾不得顧。但是朱棣,卻在此時發現了一個好的時間切入點,原因是此時的建文帝害怕朱權與朱棣聯手,便下詔朱權回京,但是卻捎帶腳就把朱權的三護衞給裁撤了,由此朱權實則也是心存不滿,更是待在大寧不走。
朱棣領兵便從後山攻擊,出其不意,真趨大寧。更是在大寧守軍不備之際,從西門作為突破口,一舉破城。而城中的寧王朱權,自然也便成為了甕中之鱉。但是場面要做,朱棣則下令眾軍不得入內,自己單人入城,便前去拜會自己兄弟朱權,訴説心中的悽苦。本不願造反,奈何建文帝逼迫!而如今,自己的妻兒也都在北京城,旦夕便要被誅殺殆盡,還希望兄弟能夠向皇上求情,而同樣被削藩的朱權,自然也是心中憤懣,於是便答應了自己四哥的請求。
當下便手書一份謝罪表,請求建文帝能夠寬恕燕王朱棣的罪行,並且派人送往南京。在寧王府,朱棣可不客氣大吃大喝,兄弟敍舊,好生快活。但是朱棣背後也並沒有閒着,而是派遣人重金收買了寧王府的三護衞將領,以此作為內應,而戰況緊急,朱棣便向朱權辭行,作為兄弟朱權自然要送別哥哥朱棣,卻説也就在朱權送出城之後,便被朱棣早就設計好的埋伏團團圍住,而城中更是朵顏三衞將領為內應,如此“多謀”的朱權,自然明白時局,如今人為刀殂我為魚肉,只得將8萬精兵借與朱棣,而自己的四哥朱棣,也不含糊,事成之後,你我平分天下。説罷,還不忘囑咐手下貼心的將寧王妃世子等家眷,寶物一應運到了北平城。
而借了8萬精兵之後,朱棣解除了後顧之憂,還極大的增強了軍事實力。《明史》更是有“自是衝鋒陷陣多三衞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寧始”的記載。
經過四年苦戰,1402年,在內應徐達的兒子徐增壽的通風報信之下,朱棣直取 南京,而建文帝則下落不明。在羣臣的山呼海嘯聲中,朱棣連續兩次推辭不就,在羣臣的第三次請進之後,被迫當了皇帝。至於一直被自己裹挾在軍中為自己出謀劃策,起草檄文的十七弟朱權,又該如何處置呢?
朱權並不傻,知道這平分天下的大餅看看便好。如今,自己手無兵權,又無根基,何談要回兄長朱棣許諾的報酬。但給自己一個好一點的封地,這總不過分吧?便請命朱棣,分封自己在蘇州。而朱棣則不客氣的説“京畿之地,怎麼可以呢?”,無奈朱權再次退而求其次,那麼就錢塘之地吧。這次朱棣又是推辭道,父親朱元璋曾經將吳地分封給周王朱橚,後來不了了之,建文帝更是荒謬分封其弟為吳王,也不了了之,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你隨意選擇吧。
朱權自然知曉這其中的利害,罷了。1403年改封到了南昌,兄長朱棣更是感情真摯,一如當年借兵,甚至還寫詩一首,臨別送行,還捎帶派遣人員,監視居住。
而朱權縱使心中萬般不平,也只得寄情山水書畫。在南昌還拜了道家張天師為師傅,著作等身。雖然沒能成為天下之主,更有甚者即便是幾十年後,還想着討個好封賞卻被明宣宗朱瞻基一頓批評;但是他留下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茶譜》、《大羅天》、《私奔相如》、《神奇秘譜》等道家,茶藝,戲曲,古琴著作也足以讓他名滿天下,名垂青史。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