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話“雙減”:要跳出“雙減”看“雙減”

兩會熱詞大家談

代表委員話“雙減”:要跳出“雙減”看“雙減”

◎本報記者 張蓋倫

“‘雙減’是以作業和課後服務這樣的小切口,撬動教育治理體系的優化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系統變革。”全國人大代表、謝家灣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重慶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這次帶來了學校五年級和七年級學生的課程表。課程表顯示,孩子的體育時間充足,各類活動豐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劉希婭向科技日報記者闡釋了她眼中的“雙減”—— “‘雙減’並非只侷限於作業和校外培訓。它既是站在政治高度實施的一項政策,也是一次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機會,更是一場關於教育觀念教育技術教育方法系統優化的攻堅戰。”

“雙減”之後,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希婭知道,一些家長的焦慮,其實是擔心學生學習任務減輕後學校的教學質量。

重慶謝家灣學校在近二十年教育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減負提質、素質教育育人路徑,還獲得了中國質量獎。在這裏,小學早上九點、初中八點半開始上課;保證孩子每天近2小時的户外體育活動;學校下午幾乎是社團和專題活動。“孩子們呈現出陽光自信、成績優秀的羣體特質。”劉希婭語帶自豪。

以“雙減”為契機,老師將作業、課後服務與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深度相融;引導課堂儘可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學校重塑作業觀,作業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差異化佈置作業。

“教研成為‘減負’和‘提質’間最重要的槓桿。”劉希婭説,老師們的研究,涵蓋作息時間人文性、教室佈局科學性和小學中學學習方式差異對比和銜接等多個環節,涉及每一個教學流程,每一個孩子。

劉希婭看到,“雙減”之後,孩子們到體育館、圖書館、博物館、大自然的時間多了,學習負擔輕了,心理也更加健康了。以前,家長覺得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都理所當然,“雙減”之後,教育內卷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緩解,部分家長選擇了理性。

治本仍要變革教育評價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朱曉進在調研中也發現,仍有少數家長用“一對一”“眾籌家教”等方式在補課,害怕孩子會落後於人。

家長用請家庭“私教”替代校外培訓,“費用翻番,負擔更重”。朱曉進建議,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來滿足家長對高質量教學的多元需求,同時,將優質的校外培訓資源引入校內進行服務。

多位受訪者指出,推進“雙減”政策,“治本”仍在於教育評價改革。

朱曉進説,要加快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推進義務教育綜合素質評價標準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確保命題方向與“雙減”精神相吻合,讓考與學相匹配。

劉希婭也指出,要加大對各級政府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破五唯、“雙減”等工作的專項巡視及督導力度;引導部分中學轉變評價觀念,由“數人數”“看指標生”到“看平均分”“關注每一個學生”。對違背黨的教育方針的突出問題,可以由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她還希望,能優化中考機制,由教育部加強對各省市中考的統籌。

“雙減”,踐行新教育理念的契機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生活·實踐教育”理念。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前的教育面臨三大脱節,即教育與生活脱節、學校與社會脱節、教學(學習)與實踐脱節。“我們的教育,常常只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生活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個脱節”現象在世界範圍內都普遍存在。周洪宇去過不少發達國家,考察他們的基礎教育,發現他們都在努力解決脱節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三大原理,試圖解決脱節問題。周洪宇提倡的“生活·實踐”教育源於“生活教育”,讓學科課程與生活課程,學校與社會、家庭、大自然等進行多方融合,完成對人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

“‘雙減’成為一個絕佳契機,讓全社會思考,我們的教育在減負擔的同時還要增什麼。”周洪宇認為,要增的,恰恰是能健全人的人格、能培養人生活實踐能力的教育。簡單來説,“我們的教育,要讓學生既能動腦,也能動手”。

也有人有疑問,兩者能夠兼得嗎?

周洪宇參與指導實驗的深圳龍華區玉龍學校,實施“新生活教育”。學生上縫紉課、烹飪課和各種藝術、體育類綜合實踐課,學校裏還有生活農場,供學生開展勞動實踐。這所學校的學生,“考試成績好,全面發展得也好”。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並不關心,只重視考試成績。“這其實是一種短視和功利。”周洪宇強調,要跳出“雙減”看“雙減”。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就要站在中國教育、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高度去思考,未來我們教育的道路要怎麼走。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8 字。

轉載請註明: 代表委員話“雙減”:要跳出“雙減”看“雙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