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辯不明,有爭議並不是壞事,大家共同的目的是精益求精,為教育提質。
又一道數學題火遍網絡。近日,家住湖北武漢市江岸區的劉先生,給上小學二年級的孫女輔導功課時遇到了麻煩:貓媽媽釣到一些魚,平均分給了7只小貓,每隻小貓分到的魚和剩下的魚剛好一樣多。貓媽媽最多釣到了多少條魚?
劉先生説,課本上題目的標準答案是48,但他覺得,題目中並沒有提到一些限制條件,只要是8的倍數都可以作為答案。比如每個小貓分8條魚,剩下的魚也是8條,那魚的總數就是64。針對劉先生的疑惑,武漢市教育局回覆,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平均分和有餘數的除法的理解,並給出了詳細的解析。
客觀來説,這道題其實沒有什麼大毛病。因為這樣的數學題裏,其實暗含了生活常識和語言邏輯。既然説是要“平均分給7只小貓”,那就是儘可能地分完,分到無法再平均分配為止,也就有了“餘數不大於除數的前提”。
這道題,明着是教給孩子乘除法和餘數的概念,但是也把生活情景和邏輯思維傳遞給了孩子。
其實説白了,這道題要考的就是“餘數比除數小”的概念,如果直接説出來了,題目的“芯”也就等於被拿掉了,就失去了考察的意義。
而如果按照“不夠嚴謹”的標準,正如有些網友開玩笑所説的,“誰家貓會釣魚”“誰家貓會數數”“為什麼是論個而不是論斤分”等等。如此,那很多數學題就都有毛病了,命題人出一道數學題需要考慮的限制性因素也太多了,反而不利於知識的傳授。
當然,雖然看法不同,這位爺爺求真、嚴謹的樣子還是挺可愛,值得點贊。而教育局耐心地解釋和回應,也同樣展現了嚴謹、認真對待教材上的每一道習題的態度。這是對“教育無小事”理念的踐行,也是教育者應有的擔當。
2019年,也曾有一道數學題走紅,爭論焦點是“擴大2倍,是變成原來的2倍還是3倍?”書本答案認為是2倍,但是也有不少學生理解為3倍。對此,浙江省寧波市教育局承認造成這道題有不同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在命題時語言表述不夠準確,並表示今後會更加註意,還鼓勵孩子繼續鑽研和思考。
回看這些有爭議的數學題,問題其實恰恰不在於數理方面,而是變成了一道語文題。這也反映出了數學和語文本質上的不同,以及兩門學科的密切程度。
俗話説,理不辯不明,有爭議並不是壞事,大家共同的目的是精益求精,為教育提質。無論對於出題人,還是教材的編纂、審核人員來説,精力和檢驗能力肯定都是有限的,因此,引入“大眾監督”就很有必要,無非做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罷了。類似的有趣有益互動,可以常有。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