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於養殖魚蝦不安全的的認識主要是認為養殖魚蝦體內含有魚藥殘留。誠然,在養殖過程中特別是幼魚幼蝦階段我們國家現在普遍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在體內是會緩慢代謝掉的。在魚蝦收貨上市前的一段時間是不允許使用抗生素的。魚蝦收貨作為商品後,工商和質檢是有對其進行抗生素殘留檢測的,拿到合格證才可進入市場。隨着養殖技術的發展,現在越來越關注養殖環境的控制和選育優良種質來減少病害的發生,抗生素的使用也越來越少,在養殖户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下,養殖產品的品質必然會不斷提升。
其次,對於野生魚蝦,它們的風險來自於【不可控】。其危害主要來自於重金屬的富集和寄生蟲兩個方面。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爛泥。水體中的重金屬就層層富集。你不知道在這片水域裏是否有工廠偷偷建造的排污口,哪怕沒有直接排污,重金屬也可以通過土壤進行滲透,我們現在的環境污染,大家都懂的。然後是寄生蟲問題,養殖因為高密度,一旦發生寄生蟲,那就是一死死一片,所以養殖用水要求很嚴格,要絕對避免寄生蟲的爆發。但是野生水域中,魚體基本上都會帶寄生蟲,特別是肉食性魚類。在挪威,野生三文魚可以釣起來自己吃,但是是禁止銷售的,就是因為沒辦法對野生的魚帶有寄生蟲。
結論:野生的不會比養殖的更安全,目前現狀是兩者都有風險,但其實養殖產品是不應該存在風險的。
至於口味,本人也覺得野生的更好吃一些,肉質緊實細膩而且沒有土腥味。這也是我們水產養殖人努力的方向。
狐狸貝貝,現代魚販子
談論這個問題前,先確定一下什麼算野生。
百度的概念:野生是一個詞組,意思是動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長而非經人工馴養或培植。其實這些是不夠的。嚴格意義上的野生,首先是種質上的野生,即苗種來源於當地的自然環境,並沒有受到養殖物種、外來物種的基因污染。
市面上的多數所謂野生產品説是野外捕撈來的,但其苗種卻是購買的育苗場品種,很可能還是改良品種,甚至是為了保證產量的不育品種,然後放養在自然環境中讓其自然生長(這種產品其實質量已經算相當不錯的了);其次是環境的野生,這個概念就大了,主要還是和人類生活環境的距離、受人類農業、工業等污染的程度範圍來定。
如果完全不受人類農業、工業污染的,那安全性肯定很高,但這類產品也要你夠級別能吃得到。當然了,一些生活在遠洋的魚類,其安全性顯然更高,但市面上的絕大多數海產品,要麼是近海養殖的,要麼是近海捕撈的,真正遠洋捕撈的產品往往就近聯繫直接在海上進行交易了。
其次,説一下養殖。
其實養殖也分很多種。一種,就是前面説到的,將人工苗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生長,這種叫“人放天養”,是能夠吃得到、消費得起的最高質量的水產品了,當然前提是養殖環境要能達到相應標準,我國要求養殖水標準常年不低於三級。目前而言,比較著名的一級水源地,也就千島湖和丹江口水庫的南水北調水源區(丹江口其它區域還是二級),陽澄湖目前是四級,太湖介於四級和劣五之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關注下;
第二種,是在大水體區的網箱養殖。由於是大水體環境,養殖漁民一般不會傻到環境用藥(就是在養殖水中撒藥),所以只要水體沒有受污染,飼料沒有亂添加,產品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第三種是場地循環水養殖,這種可以説是最現代化的養殖,一般用於養殖高檔產品,如胭脂魚、鱘魚等品種。雖然這種養殖方式也是小水體、高密度的方式,但由於水體環境全程控制現代化,重要指標如 PH、氨氮、鹽度、温度、溶氧等關鍵實時監控,有配套的處理效率極高的生化濾池,以及直接使用純氧自動增氧(多設置在 8mg/L 以上,比很多優質水環境平均溶氧水平都高),同時產品面向出口飼料嚴格管控,所以這一類產品的安全性反而更高;
第四類就是魚塘高密度養殖了。由於產品品種的差異,地域的差異,使用水源的差異,養殖户觀念的差異乃至良心的差異,其出產的產品安全性可謂天差地別,雖然有些品種在有些地區,池塘養殖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地區為了追求高產量、低成本而罔顧其他,所以這一類產品既是市面上最多的產品,也是問題出現可能最多的產品,也造成了我們對養殖產品安全性的顧慮。
所以,談到水產品的安全性,並不能簡單地以野生還是養殖概念而論。説野生,要了解到其苗種來源、環境的污染程度,甚至其食性(有些雜食性、腐食性的動物,其野生品的安全性還真遠不如養殖);談養殖,要了解到底是何種養殖方式,飼養環境和飼料的管控如何,這樣才有比較性,才能得到相對靠譜的答案。
此外,水產品的安全性,並不是只在單單一個養殖的環節。隨着輿論的導向,以及養殖觀念的成熟,越來越多的養殖漁民已經開始注意了產品的安全性問題,但水產品不光只有養殖一個環節,還有物流運輸、零售點暫養兩個環節,為了提高魚的活力和生存率,這幾年諸如魚箱加柴油、魚缸加土黴素之類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無論養殖端、捕撈端再怎麼努力,產品的安全性也還是沒有保障的。
補充一下部分知友提到的有關水產品的土腥味問題。對於養殖端來説,土腥味往往是因為養殖水體中的氨氮長期超標導致。水產品的排泄物也都在養殖的水體中,其主要成份是氨氮類,如尿素等,在水體溶氧豐富的情況下,這些氨氮會轉化為無毒無味(即使有也可忽略不計)的硝酸鹽,而在水體溶氧不足的情況下,就會轉化成為有毒的亞硝酸鹽(所以説水體缺氧不光會讓魚窒息死,還會毒死),甚至停留在氨氮的形式,而氨氮的異味極重(想象一下糞便和氨水的味道),那魚自然也就土腥味重了,尤其是那些需要肥水(就是用糞便甚至化肥鋪在水底,讓水體產生大量的浮游生物為魚提供餌料)魚類,如鰱、鱅等,和底棲性魚類,如鯉、鯽、鮃、鰈等;其次就是物流端和養殖端了,如部分運低價淡水魚的車,會在水箱中添加柴油增強魚的活性(活性過後魚死亡率會很高),以及暫養魚缸中添加異味很重的抗生素,如土黴素等,這些都會增加魚的異味,甚至難以下嚥。南方很多地區不吃鯉魚,原因是太腥,而鯉魚作為美食著稱國度的四大名魚之一(百度那個四大名魚不是正確的,應為黃河鯉、松江四鰓鱸、松花江鮭、興凱湖鮊),豈會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