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在某個三國遊戲的圈子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稱呼"黃昏二神",是兩個屬性非常低的人物,就是黃皓和岑昏。這個屬性低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黃皓和岑昏的道德水平非常成問題,個人魅力幾乎為零,影響到了他們兩個人在各種遊戲作品中的表現。黃皓這個人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蜀漢後期比較有權勢的宦官,也算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且不論黃皓在政治上的影響,鍾會等人伐蜀的時候黃皓聽信巫蠱之術讓劉禪不做準備的操作就非常令人難以理解),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在《三國演義》中設計了黃皓被凌遲的情節,足以看出人們對黃皓的痛恨。那麼與黃皓有些類似的岑昏,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三國演義》中的岑昏和歷史上的岑昏
黃皓和岑昏能夠並列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塑造。畢竟大多三國題材的遊戲,都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情節。在《三國演義》中給岑昏的身份和黃皓一樣,都是宦官,中常侍。都是宦官,都是後主的佞臣,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各自政權的滅亡,這是"黃昏二神"形成的重要原因。
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歷史上的岑昏的形象大體上與《三國演義》沒有什麼不同,不過身份卻有很大的區別。《三國演義》把岑昏塑造成宦官,但歷史上並不是。從這裏或許可以看出古代人對宦官這個特殊的羣體帶有比較大的仇視。這個也可以理解,畢竟東漢末年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就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導致很多士人對漢室離心離德。士人和宦官的矛盾由來已久。
岑昏其實應該算是一個士人,如果從身份上來説,他與蜀漢後期佞臣陳祗(陳祗這個人物向來有爭議,我們姑且按照史料的記載視其為佞臣)有些類似而非黃皓,只不過地位確實是不如陳祗。陳祗作為蜀漢尚書令,在沒有丞相,同時大將軍錄尚書事的姜維完全沒有政治影響力的情況下,就相當於蜀漢的宰相。而岑昏並不能到達這個高度。
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岑昏在《三國志》當中沒有傳記,畢竟他是個佞臣,貢獻又不大。記載岑昏比較多的是在《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其中記載岑昏"險諛貴幸,致位九列",所謂的"九列"就是九卿,按漢制官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權勢暫且不説,地位還是比較高的。而按照《初學記》中的記載(下文會提到),岑昏的官職是九卿之一的衞尉,主要負責宮中的警衞。岑昏能夠成為衞尉,也可以看出他很受東吳後主孫皓的信任。另外根據環濟《吳紀》的記載(這個下文也會提到),岑昏做過尚書一職。雖然地位不高,但卻是處於權力中樞。
岑昏在東吳的事蹟
那麼岑昏在東吳做過哪些事蹟,導致他的名望如此之低呢?除了阿諛奉承以外,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支持孫皓大興土木建造工事,這也可以視為阿諛奉承的一個部分。《三國志》中只評價岑昏"好興功役,眾所患苦",而《初學記》中則記載了一些具體事例。
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初學記》卷二十四中引用環濟《吳紀》中記載,岑昏上表請求修建"百府",從皇宮門到朱雀橋,夾道修建鱗次櫛比的府舍;另外又開通大道,道路旁修築牆壁或者竹籬笆,"使男女異行",大概是讓男人和女人分開行走。這是小編唯一能夠找到的關於岑昏大興土木的史料。
在古代的時候大興土木、修建宮室被視為一種窮奢極侈的做法,尤其君主有這樣的舉動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士人的勸諫和批評。劉備在攻取益州後從成都到白水關"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受到曹操的非議(當然曹操也不怎麼幹淨,"鄴三台"就是他的手筆);魏明帝曹叡有一個受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多作宮室,耗費人力物力,受到很多人的勸諫;孫皓既是一個暴君也是一個昏君,他奢侈的事情也非常多,《三嗣主傳》中就有孫皓花費億萬修築顯明宮(應該為昭明宮,《三國志》避司馬昭的名諱改為顯明宮),"陸凱固諫,不從。"岑昏大興土木的做法迎合孫皓的需求,自然也會受到士人的鄙視。
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那麼岑昏有沒有其他事蹟呢?也是有的,還可以説是一件好事。張紘的孫子張尚,在孫皓時期作為侍中、中書令,似乎是一個很狂傲的人。孫皓令張尚學琴,談論音樂的精妙,張尚借典故暗諷孫皓德行不足(晉平公希望聽《清徵》,樂師師曠回答"吾君德簿,不足以聽之"),與孫皓爭論時經常展露才學,壓過孫皓一頭。
有一次孫皓問自己的酒量,張尚回答"百觚之量"。古代有一句諺語:"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越聖賢者越好酒。孫皓的"百觚之量"剛好比孔子。然則這並不能令孫皓滿意,孫皓以"孔子不是帝王"的理由收押張尚治罪,這個時候尚書岑昏率領百餘人向孫皓叩頭求情。孫皓因此暫時放過張尚,減死輸作勞役,然而終究還是處死了張尚。
岑昏的結局
黃皓在《三國演義》中是被凌遲處死,但是歷史上卻是賄賂鄧艾左右而免死。姜維之前倒是想要殺死黃皓,但是他在政治上的力量屬實有限,黃皓又受到劉禪的庇護,反而是姜維自己的處境變得十分危險。相對於黃皓而言,岑昏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在東吳天紀四年,也就是公元280年,是東吳政權最後一年,也是三國時期的最後一年,西晉對東吳發動進攻,相對於"魏滅蜀之戰"而言,基本上是摧枯拉朽的局面。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東吳羣臣向孫皓施壓收押岑昏,並且在孫皓庇護之前誅殺岑昏。
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然則從現有的這些史料記載,岑昏再不濟只是一個奸佞小人,溜鬚拍馬之輩。真正導致東吳分崩離析的原因實際上是孫皓的殘暴統治,導致內部離心離德,加上西晉和東吳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導致這個結果。岑昏只是東吳羣臣長期以來不滿情緒的宣泄口,不能向貴為國君的孫皓宣泄,指向孫皓的親信岑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誅殺岑昏並沒有挽救東吳的敗局,東吳根本無法阻擋西晉的攻勢,不久後孫皓投降,東吳政權被消滅,西晉成為吞併三國的大一統的政權。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初學記》、《韓非子》、《孔叢子》、《三國演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51 字。

轉載請註明: 被戲稱為“黃昏二神”,黃皓眾人皆知,岑昏有什麼表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