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北宋歷史上,除了在靖康年間被金國滅國之外,最為恥辱的事件莫過於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了。北宋自此以後便一直要向遼國進貢歲幣並且稱臣,這是北宋統治者們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恰逢在遼國天祚帝在位期間,女真部落的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並在攻佔了寧江州之後建立了金國政權,北宋統治者看到了擊敗遼國奪回故土的希望。於是積極聯繫金國政府,促成了宋金結成了聯合攻遼的同盟。雖然當時有人提反對建議,但是宋徽宗充耳不聞。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今童貫深結蔡京,同納趙良嗣以為謀主,故建平燕之議。臣恐異時唇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狼子蓄鋭,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伏望思祖宗積累之艱難,鑑歷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隙,務守舊好,無使外夷乘間窺中國,上以安宗廟,下以慰生"
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的宋徽宗
但是在之後的戰鬥中,雖然遼國已經遠不如之前強大,但是北宋軍隊依然沒有辦法攻克燕京城。於是只得向金人求援,之後金兵在阿骨打的帶領下攻破了燕京城池,滅亡了遼國。因此當時燕京的實際控制權便落在了金人之手。但是按照之前的商議結果,包括燕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都是要在遼亡後交由北宋管理的,因此兩國政府正在針對燕京的問題上出現了比較大的分歧。
之後北宋領導者宋徽宗又盲目相信當時北方的常勝軍以及起義的張覺等人,自己卻由於畏戰心理遲遲不能派人支援,甚至殺了支持自己的張覺,盡失人心。這也讓金人能夠徹底統治中國的北方地區,更生出了徹底消滅孱弱的北宋政府的慾望。
燕雲要地歸屬不清,宋金聯盟裂痕始現
在"海上之盟"後,宋以及金國本來應該聯合攻擊遼國的都城燕京。但是在北宋攻打燕京的過程中,金人卻並沒有出兵援助。這是因為當時的金太祖認為,一旦北宋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滅亡遼國而來向自己求助,那麼金人就有充足的理由向北宋索要之前進貢給遼國的歲幣了。
在北宋軍隊久攻不下之後,北宋政府只得向完顏阿骨打求助,阿骨打於是親自帶兵攻打燕京,並在沒有北宋軍隊幫助的情況下獨自擊潰了遼軍的防守,奪取了燕京。這樣的結果讓北宋政府在談判交涉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局面。
能征善戰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之後北宋便派遣使者趙良嗣前往燕京與阿骨打談判,按照之前的協議,金國將當初石敬瑭割讓的土地全部交還給北宋政府。但是阿骨打藉口這些土地中的平州,營州以及灤州乃是劉仁恭割讓給契丹人的,並不屬於石敬瑭割讓的部分,因此不能交還給北宋政府。
平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其跨有山海關,居庸關,是天然的蕃漢界限。因此趙良嗣表示自己不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金政府看出北宋官員的軟弱猶豫後得寸進尺,向北宋政府索要更多的歲幣甚至常勝軍的所有權,並且宣稱如若不答允就要興兵南下。趙良嗣只得回到汴京與宋徽宗商量。此事在《九朝編年備要》中有如下記載:
"燕租六百萬,止取一百萬。不然我還涿、易舊疆,常勝軍亦還我,吾且提兵按邊。"
當時的宋徽宗一心只想着達成收復燕雲的大功,對於金人提出的條件除了常勝軍之外完全應允,答應除了每年給予金人之前許諾給遼人的四十萬金之外,還外加税錢一百萬緡,而且並沒有收回平、營、灤三州。即使如此,北宋統治者者們依然覺得自己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並沒有對自己的盟友生出太多的戒心,也沒有用心經營北方地區的防務,這為之後的金人南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後晉皇帝石敬瑭
而金人這邊在佔據燕京一段時間之後,對於此地的富庶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在遼國降臣們的勸説下,金國統治者逐漸產生了奪取燕京,乃至於吞併北宋的想法。在金太祖離開燕京的時候,他們還帶走了當地的人民和財產,其實留給北宋的只是一座空城。他們還向這些人民散佈是北宋政府拋棄了他們才使得他們背井離鄉,激起了極大的反宋情緒。在之後的侵宋戰爭中,這些燕京遺民都是反宋的主力軍。從此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在金人遷出燕京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奪取燕京,進攻北宋的野心了。
張覺兵敗被殺,北宋背盟盡失人心
雖然金國政府沒有按照約定將平州等地交還給北宋政府,但他們其實也沒能很好地控制這些地方。這裏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遼國末年的時候,原遼興軍節度副使張覺就已經在平州地區反遼自立,希望能夠割據一方。
而金人在攻陷燕京之後,選擇了用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平州的問題。當時金政府派出康公弼前往張覺處,向其陳以利害。張覺表示自己已經知道無力對抗金朝,之所以還沒有徹底解除武裝,是為了防範遼國殘軍的進攻而已。康公弼相信了他的説法,其也被升任為試中書門下平章事。
起兵反金的張覺
但是在金太祖北歸的時候,其率領的燕京富户在見到張覺時對他説希望他能夠起兵興遼,這樣他們就能重歸故土,而張覺也可以成為國家復興的大功臣。張覺與自己手下的將領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們認為天祚帝的軍勢已經復興,能夠和金兵作戰了,於是殺死了當時駐守在平州的金臣,起兵反金。此事在《遼史》中有如下記載:
"燕民流離道路,不勝其苦,入平州,言於留守張覺曰:'宰相左企弓不謀守燕,使吾民流離,無所安集。公今臨巨鎮,握強兵,盡忠於遼,必能使我復歸鄉土,人心亦惟公是望。'覺遂召諸將領議。皆曰:'聞天祚兵勢復振,出沒漠南。公若仗義勤王,奉迎天祚,……即後日金人加兵,內用平山之軍,外得宋為之援,又何懼焉!'"
但是當時的遼國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無力與金人作戰,張覺迅速陷入了單打獨鬥的窘境之中。於是他便派人到北宋政府,表示自己願意歸附北宋,宋徽宗本來認為一旦接納了張覺的歸附就等於自動解除了與金國之間的盟約,這可能會造成金人大舉攻宋的後果。但是當時的遼國降臣們紛紛勸告宋徽宗,令其接納張覺。因為如此一來,宋金關係破裂,宋朝也就不可能將這些本來被金人俘虜的遼國舊臣送給金人,他們也就安全了。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於是在這些人的勸説之下,宋徽宗接納了張覺的歸附,而金太祖聽聞此事之後火冒三丈,立即派人出兵攻打平州,當時的北宋政府誤以為張覺能夠依靠一己之力抵抗金人的進攻,因此並沒有及時支援張覺,導致張覺兵敗,平州被攻破,而張覺則化名為"趙秀才"藏匿在郭藥師的常勝軍之中。
金人後來向北宋索要張覺的人頭,宋徽宗本想用相似之人的頭顱矇混過關,但是卻被金人發現。無奈之下,宋徽宗只得縊殺了張覺,並送出了他的人頭和兩個兒子。至此,遼國的降軍以及降將紛紛發現北宋政府根本無力保護他們,於是以郭藥師為首的原遼軍將領,都有了叛宋投金的想法。
郭藥師叛宋,北宋盡失北地
上面提到的郭藥師,是遼國末期常勝軍的首領,而常勝軍是一支由渤海人以及漢人混編而成的軍隊,在遼國時期駐紮在東安國地區。遼國末年的契丹人雖然喪失了戰鬥力,但是渤海地區的渤海人依舊保有驍勇的精神,因此郭藥師的常勝軍成為了當時中國北方最為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
在遼國滅亡的時候,郭藥師本來是投靠北宋政府的,但是在張覺被擊敗的時候他並沒有出兵增援,這主要是因為張覺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要盡復燕京失地,復還與人。而這與當時佔據了燕京地區大片土地的常勝軍的利益其實是衝突的,因此郭藥師才沒有去救張覺。
常勝軍首領郭藥師
在張覺被宋徽宗下令殺死之後,郭藥師已經看出了北宋政府的不可靠,有了投降金國的想法。但是當時的宋徽宗已經對郭藥師起了戒心,於是宋徽宗派出童貫前往視察。在童貫來到駐地之後,郭藥師對其畢恭畢敬,並向其展示了常勝軍超凡的戰鬥力。於是在回京之後,童貫告訴宋徽宗郭藥師十分忠心,並且能夠獨立守衞燕京地區。但其實此時郭藥師已經開始秘密與金國政府聯繫了。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帝令童貫行邊,陰察其去就,不然,則挾之偕來。貫至燕,藥師迎於易州,再拜帳下,貫避之,曰:'汝今為太尉,位視二府,與我等耳,此禮何為?'藥師曰:'太師,父也。藥師唯拜我父,焉知其他?'貫釋然。"
北宋奸臣童貫
在後來金兵南下玉田等地的時候,北宋派遣郭藥師等人前往防守,郭藥師便向金軍投降。至此北宋在燕京地區最重要的防守力量盡歸金人所有,北宋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結語
兩宋的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出奇的相似,先是北宋聯合金國消滅遼國,然後被金國擊敗。後面是南宋聯合蒙古人滅金,之後被元軍徹底吞併。歷史的相似暴露出了兩宋政府除了不吸取教訓外的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盟友的輕信,以及好大喜功,無法克服勝利之後驕傲情緒的問題。
北宋之所以在滅遼之後很快就被金國擊敗,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其對於金國的過分信任以及對於降將的過度自信。第一點在於北宋政府一直迷信於可以用金錢買來和平,而不會對自己的盟友嚴加防範。在金人撤出之後,北宋有着充足的時間對燕京地區進行佈防,而且他們也有郭藥師的常勝軍做基礎,但是宋徽宗卻躺在收復燕雲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這當然給了野心勃勃的金人機會。
而北宋對於張覺以及郭藥師的過分自信,讓他們先撕毀盟約,讓金人站上了道德制高點,又直接失去了燕雲地區的主力軍隊。這樣一來金人可以打着懲罰不義盟友的旗號直接兵臨汴京,那位書畫家皇帝又怎能抵擋呢。可以説北宋的快速滅亡完全是由統治階級的目光短淺以及憂患意識的缺乏造成的,中華歷史上漢人的奇恥大辱其實是當時的政府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