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探索彈性上下班,為教師撐出休息時間和成長空間

學生的減負不能建立在教師負擔增加的基礎上。

“學校要統籌好三點半前和三點半後老師的工作安排。上午有課的,早來一會兒,下午早走點;上午沒課的,晚來一會,下午晚走一點,不至於每個老師都耗在那裏。”12月21日,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針對實施課後服務後,教師負擔增加的問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條件不要讓老師的負擔過重,積極探索推進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 

今年,基礎教育領域改革力度空前,“雙減”政策的全面推進、課後服務的全覆蓋,對教育生態進行了系統性重塑。但客觀上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開展課後服務之後,18:00放學以及20:30放學成為主要的放學時段,教師下班時間也相對應地集中於18:00-20:00。學生在校時間變長了,教師工作時間也延長了,頻頻出現教師累趴、學校無奈的現象,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影響了課後服務的高質量開展。 

評論|探索彈性上下班,為教師撐出休息時間和成長空間

↑天津市南開區實驗學校組織學生練習八段錦,在強身健體的同時豐富了課後服務內容。圖據視覺中國

前不久,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李鎮西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上發佈了一個關於教師負擔的調研結果。對於“雙減”帶來的改變,教師普遍反映“工作時間延長,影響個人生活”“工作壓力增大,職業幸福感降低”“可是工資待遇沒有變化”“課後服務項目多,備課量變大”。一些教師反映,“難以顧及家庭,自己的孩子都沒法照顧……”“非教學性事務實在太多了!作為班主任,每天忙於各種表格統計等雜事!沒有職業幸福感!” 

這些聲音都提醒我們,學生的減負不能建立在教師負擔增加的基礎上。教育改革的推進,不管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作業佈置還是提高課後服務質量,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師的付出和投入。在鼓勵老師發揚奉獻精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條件為教師減負,避免教師負擔過重。保障教師有休息的時間,有鑽研教學的精力,這不僅僅是為教師好,也是決定各項工作能否持續高質量開展的關鍵所在。 

探索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早來早走、晚來晚走,讓教師不必有課沒課都坐在辦公室,是保障教師休息權利,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舉措,更是一項暖心工程。日前,內蒙古就出台規定,允許教師在完成固定的工作時長、規定的工作任務和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每週至少安排1次半天彈性休假,也可適當提前離校或推遲到校,與當地早晚高峯時間錯時上下班。杭州一中則從今年10月起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新增“彈性假”——參與晚自習管理的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每週可以選擇一次上午9時到校或者下午3時40分下班。這些都是積極的探索,希望各地都能根據地方實際情況,不斷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和改進教師績效考核辦法,科學制定彈性上下班制度,給予教師靈活安排時間的空間。 

為什麼課後服務會增加教師的負擔,我們還需要弄清楚背後的真實原因。學生在校時間確實延長了,但課後服務做什麼也是決定教師負擔輕重的重要因素。如果課後服務中,課後作業輔導成為主要內容,甚至用這個時間講新課,那教師的負擔必然會顯著增加。所以,安排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讓學生自主閲讀、參加體育、藝術、科普活動、勞動實踐,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才能為引進豐富的校外資源參與課後服務打開空間,從而減輕教師的負擔,這也是開展課後服務的正確之道。 

還有一個老調重彈的問題,那就是減輕教師的非教學負擔。“雙減”背景下,學校迎檢任務是否減輕了?有調查數據顯示,部分地區各項檢查減少了。但是仍有76.28%的教師反映,各項檢查有增無減,認為沒有太大變化的佔比為22.10%。教師沒有三頭六臂,教師也是普通人,在“雙減”客觀增加教師負擔的背景下,如果非教學負擔不能有效減輕,那意味着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承受“雙重”擠壓,這顯然是教師無法承受之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楊三喜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7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探索彈性上下班,為教師撐出休息時間和成長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