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有多厲害 項羽外號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項羽有多厲害

項羽有多厲害?項羽是楚國有名的將領項燕的孫子,是一個亂世武將。項羽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尤其是他的力大無窮。有人曾經稱讚項羽稱“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足以説明項羽有多厲害。他的厲害不僅僅表現在武力方面,更有軍事才能方面。

項羽劇照

從武力方面來講,他是歷史上唯一的百人斬紀錄的保持者。“力拔山兮氣蓋世”其實説的就是項羽的勇猛。在項羽年少的時候,劍術、謀略都有所涉及,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力氣很大。項羽的一生中,許多場戰爭都是勝利的,這些勝利的戰爭得益於這個人的勇武。除了這個,他的謀略也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破釜沉舟”講的就是項羽帶領的軍隊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項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謀略,他將戰船鑿洞,鼓勵戰士們奮勇殺敵,在斷絕了一切退路的情況下,這場戰爭贏得毫無懸念。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殺宋義表現出來的強勢與計謀使得楚軍上下對其敬畏,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生擒王離,大破秦軍。這在一定意義上證明了項羽的軍事才能。

在歷史上,有不少的人認為項羽是勇而無謀的,其實這並不準確。項羽的厲害不僅僅體現在神勇,更是與其軍事才能所分不開的。項羽有多厲害?在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以少勝多的戰役中,項羽所表現出來的智謀,讓許多的軍事家都感到敬佩。

項羽外號

項羽是秦朝末年的一代霸主,堪稱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更是一位志向遠大的人物,少年時代就預言秦始皇是可以被取而代之的,後來項羽率兵造反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實現了自己的預言,因為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後來自己的封地在西楚一帶,並且霸氣外露,所以項羽外號為西楚霸王。下面詳細的解釋一下項羽外號的來歷。

項羽畫像

項羽出身於楚國的貴族,楚國被秦始皇滅掉之後,楚國王室也流落民間,項羽舉兵造反之後立楚國王室的後裔為王,並且尊稱為“義帝”,後來項羽滅掉了秦王朝,這個時候的項羽既是滅亡秦朝的統帥,也是楚國義帝的部下,秦朝滅亡之後項羽主持了分封藩王,一共分封了十八位藩王,其中劉邦被封為了漢王,項羽自己自封為楚王,都城在彭城,因為彭城在傳統的地理觀念中屬於西楚,所以歷史上將項羽稱為西楚王。

因為項羽不僅僅是一位西楚王,而且是一位稱霸一時的領袖人物,所以項羽成為了當時類似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最具實力的諸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稱為霸主,因此項羽自然也是稱雄一時的霸主,而且項羽本身來説是一個具有霸氣的人物,堪稱是霸氣外露,因此人們都稱其為“西楚霸王”,而項羽自己也覺得這個稱號實在是一個美稱,因此也不反對,從此之後項羽外號就是“西楚霸王”了,這個稱呼一直到今天人們還在運用,可見這一稱號對於項羽來説實在是實至名歸的一個外號。

項羽時不利

數百年間,京劇名篇《霸王別姬》因演繹了西楚霸王項羽與愛妻虞姬生死決別的動人故事而廣為流傳,戲文中有關“項羽時不利”的內容,似乎成為了西楚霸王末路歸途的一句喟嘆。項羽時不利,究竟該當何解?關於這個疑問,恐怕大多數讀者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項羽劇照

實際上,“項羽時不利”的説法,出自漢代的一首楚辭《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英雄末路的悲壯輓歌,其作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時被兵圍垓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眾所周知,秦亡之後,兩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天下的統治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決戰,史稱“楚漢爭霸”。戰爭的最終結果,是劉邦領導的漢軍取得了勝利,將楚軍逼到了垓下絕境。

項羽兵敗垓下後,心知大勢已去,抱定了決一死戰的決心。然而此時,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曾隨他出生入死的愛駒烏騅馬和愛人虞姬。於是,傾心相愛的兩人在虞姬的歌舞聲中訣別,最終,虞姬自殺殉情,而項羽也在敵軍的包圍中迎着冷風走向烏江水畔,拔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謂俠骨柔腸,劍膽琴心,大概也只有在戰亂年代的兒女情懷中才更見彌足珍貴!因而,項羽時不利,表達的正是英雄末路的項羽在其生命最後的一刻,對自己畢生所愛的深切依戀和不利境遇的無限感慨。


鴻門宴項羽性格

鴻門宴無疑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一盤大棋。通過這頓殺機四伏的飯局,楚漢雙方核心領導層實現了第一次正面照會和無聲的較量,為日後的逐鹿天下完成了一場精彩的預演。鴻門宴最終以項羽的錯失良機,劉邦的全身而退告終,軍事范增見此情景,不禁仰天長嘆曰“豎子不足與謀”。劇情發展至此,鴻門宴項羽性格也因此而暴露無遺。

鴻門宴圖

令范增氣憤失態至此的鴻門宴項羽性格究竟為何?具體來説有三點。

一為剛愎自用。在范增授意項莊刺殺劉邦之際,屢次暗示項羽,他卻猶豫再三,最終選擇了視而不見。在項羽這個自負光明磊落的英雄眼中,似乎還不屑於用這種暗箭傷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對手,卻不知,因為他的剛愎自用,全然辜負了亞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記了“縱虎歸山後患無窮”的古訓。

二是養奸貽患。都説項羽任人唯親,致使手下終將都無法全心全意為其效力,作為軍隊的核心領導,項羽的這一性格特點無疑是自掘墳墓的主要因素。只因項伯是他叔叔,連出賣情報、挺身掩護政敵這種性質的錯誤都可以不加責罰,也難怪范增看在眼裏會氣得一口老血噎在胸腔,破口罵出那句怒其不爭的話來。

三是感情用事。對於持盾闖入的劉邦的參乘樊噲,項羽頗有英雄惜英雄的賞識之意,因此才會命左右侍從又賜予美酒又賞豬腿。然而欣賞歸欣賞,這樊噲畢竟是敵方陣營的人物,此番闖入亦是為了護主而來。可惜項羽只顧沉浸在自己無聊的情感當中,完全不知審時度勢,足見鴻門宴項羽性格中狹隘的一面。

項羽坑殺秦軍

兩千多年前,在先秦政權瓦解的那場戰爭中,二十萬秦國降軍被西楚霸王項羽坑殺殆盡,恢弘壯麗的阿房宮也在熊熊烈火中付之一炬。兩千多年後,項羽坑殺秦軍一事成為一樁歷史謎案,引發了史學界的多番探討,究竟項羽坑殺秦軍的歷史是虛構還是確有其事呢?

項羽劇照

其實,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遷早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還原了整個事件的經過。

當時,被俘的秦國官兵曾私下討論自己的後路問題,因為戰敗回國會面臨舉家被殺的命運,而任由楚軍肆意侮辱,像對待奴隸一樣地使喚他們,早晚也會因為不堪徭役之苦而死於非命,倒不如在途中奮力一搏,興許還有活命的可能。

這些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裏。考慮到秦國官兵人數眾多,若在途中忽然發難,楚軍恐怕難以制約,於是,楚軍在夜晚對秦降卒發起突襲,將二十餘萬人盡數殺害,埋在新安城南,以絕後患,這便是項羽坑殺秦軍的經過。

在秦末的戰亂年代中,大規模的交戰司空見慣,而戰爭往往伴隨着勝利方對失敗方慘無人道的屠殺,因此,能犯下火燒阿房宮那樣罪過的項羽,即使當真有過坑殺秦軍二十萬的暴行,也不足為怪吧。

可是由於這段歷史除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所記載之外,其餘歷史文獻上皆無蹤跡可尋,因而缺少旁證,只能得其梗概,所以古往今來的史學家即便對此事心存疑慮,卻也不得不信,畢竟在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想要推翻這段歷史,為西楚霸王洗去暴虐無道的污名,可惜也沒有相關佐證了。

項羽 岳飛

論中國歷史上的蓋世英雄,西楚霸王項羽和南宋愛國將領岳飛,一定是不可不提的兩位重要人物。

岳飛像圖片

後世很多史學家拿項羽和岳飛作比,關於兩人武力值誰高誰低的問題,也着實因起了一場學術界的爭論。

其實,項羽和岳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英雄人物,本無多少可比性,若非要拿二者對比,那麼項羽天生神力武藝高強,卻不善智謀,缺乏領導千軍萬馬的才能,屬於“將才”一類;而岳飛熟諳兵法,懂得將軍事理論運用於實戰,因而是南宋歷史上有名的戰神,毫無疑問,岳飛屬於“帥才”一類,有這樣的統帥領導千軍,部隊才有百戰百勝的可能。

從個人眼界格局的角度來對比,岳飛顯然比項羽高出一個層次。

項羽爭霸天下,主要着眼於個人利益。秦國滅亡後,新的政權呼之欲出,放眼幾支農民起義軍,以項羽的楚軍和劉邦的漢軍實力最為強大,搶先攻陷咸陽的項羽當然想獨攬大權,嚐嚐當皇帝的滋味,因此,剛愎自用殺人如麻的項羽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絲毫沒有為自己的長期征戰所造成的生靈塗炭,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而內疚,本質上來説,他與已然滅亡的秦朝統治者並無不同。

而岳飛作為保家衞國的軍人,其戎馬半生的戰爭經歷主要是為了捍衞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同時保護黎民百姓不受外族侵害,因此,心懷家國的岳飛與項羽這等亂世梟雄顯然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