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張瑤和她的“書山” 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今年復旦大學臨牀醫學專業大一新生張瑤,日前因一張照片、一則“考上覆旦女孩高中資料堆8米書山”的內容衝上熱搜前排。這名來自山東臨沂的女孩哪裏來這麼多的高中書籍?
張瑤表示,照片裏的書主要是高中三年以來的所有課本、學校發的試卷、自己買的套卷和模塊訓練題目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書和題目,都做到了百分百的利用。
“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學校發的各類卷子,也會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買一些資料。當然題目肯定是做不完的,畢竟目的是用來找題挑着做,而不是全部刷完的。”張瑤説,“我會跟幾個同學一起商量哪套題的質量更高,買來一起做,並有明確的分工,例如一人負責一張卷子,遇到好的題目會一起分享,過於熟悉的題就無需再做了。所以我看着書很多,其實大多都是和同學一起挑着做的。學校裏很多同學也有這麼多書,但每個人都不可能全做的。”
為了檢驗自己的知識點學習情況,及時針對弱項補缺補差,張瑤會認真練習課後習題、學校發下來的試卷和資料書。
在考試答題和記筆記等方面,張瑤也有自己的方法。對於考試答題,她認為適度的緊張感和時間意識非常重要,在日常考試中可以多加訓練。在記筆記方面,她不以老師的強調內容為標準。“不能老師強調什麼你就記什麼,還要看你需要什麼,有時老師隨口一提的內容或許正是你沒熟悉的知識點。我的筆記不多,但都是我確實需要的。”
假期時,鑑於學校很少佈置作業,張瑤自主安排計劃表來完成每日學習任務。背單詞、練習各科題目、或是看看喜歡的文章,感受文字的美與魅力。週末也會給自己放放假,學一學自己愛好的。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成為指導她向前奮進的精神食糧。“三部曲之一的《秋》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大概人就是這樣,要到自己吃夠了苦,才會覺悟,但是可惜又太晚了’,這讓我覺得某日的過於苦累可能來自於前日的怠惰因循。學習就是這樣,需要日日勤,勤而行之。”“‘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手裏握着的青春年華就是最大的資本,應當趁早為自己的幸福而奮鬥,勤奮努力是通行之路。”
面對學習壓力,張瑤有自己的一套紓解方法,“我會通過打籃球、羽毛球等來釋放壓力,在體育場上多流流汗,自然而然就把壓力放下了。”“當然,對於高中生來説,我不太建議培養一些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愛好,譬如説動漫、追星等。”
學習之外,張瑤利用各種假期,參加公益捐款、捐書等社會實踐活動,學習繪畫、散打、播音主持等,培養自己的愛好。在學校裏,她也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在文化藝術節培養了自己歌唱和舞蹈方面的興趣,在校廣播站錘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在豐富的課餘生活中,張瑤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選擇學醫,是張瑤一直以來的夢想,尤其在經歷新冠疫情之後,更加堅定了學醫的決心。“我一直對醫學比較感興趣,而且學醫還能治病救人,對社會有所貢獻。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一線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的模樣,深深地觸動了我,我特別希望能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與張瑤的堅定不同,其父母、周圍人並沒有多少支持學醫的聲音。“我父母怕我學醫會很苦很累,我也知道,但我不怕,也不會退縮。甘守學習的苦,才能享受學習的甜。”在其嚮往的醫學道路上,她從容且堅定。
目前,對於張瑤來説,大學還比較陌生。“來複旦後,在學習上我要緊跟課程不掉隊,積極向優秀的同學看齊,努力掌握強大的學習能力。因為當我真正有強大學習能力的時候,才能心安理得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美好,比如重新把舞蹈這個興趣撿回來。”她説,“大學、醫學,對我來説,很多東西是未知的。正因為它是未知的,才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我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能很精彩。同時,我深知,不管做什麼,努力是必要的。”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通訊員 章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