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是赤峯寧城縣天義第三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最期盼的時刻。隨着放學鈴聲奏響,他們會以最快速度收拾好書包,拿着籃球、吉他、毛筆、美工刀等“寶貝”,衝向百米開外的藝體綜合樓。在這座由石景山區援建的三層小樓裏,孩子們能任選幾十種藝術和體育課程,還組建起了多姿多彩的社團。
冬天的寧城寒風凜冽,學校裏卻是一派活潑熱鬧的樣子。天義三小的校園不大,中央是一塊綠草如茵的人工草坪,孩子們裹着羽絨服在跑道上撒着歡兒,乳白色的教學樓、藝體綜合樓相對而立。
藝體樓裏別有洞天。一層是男生們的最愛,教室之間的隔斷被打通,有六張乒乓球案、兩塊迷你籃球場,還有一間健身操排練室。二樓三樓就更精彩了,每間教室各有主題:書法、版畫、編織、國畫、烙畫、篆刻、鋼琴……常見的藝術項目,這兒都有。
硬件歸置得像模像樣。就拿書法教室來説,牆上貼着“丹青繪世界,水墨寫人生”幾個大字,天花板上垂下一把把油紙傘,那是學生親手繪製的。每張課桌上,都鋪着練習書法需要的毛氈、水寫紙以及鎮紙、硯台、墨水。只需要拿着自己的毛筆,學生們就能直接來上課了。
“每天下午,學生們都會到這裏來。他們既可以跟着專職的藝術老師學習,也可以在各自的社團裏組織活動。”副校長張麗娜説,此前多年,學校一直很重視培養孩子的藝體特長,也成立了不少學生社團,可最大的瓶頸就是沒有多餘的教室。天義三小的每個年級都有十幾個班級,教學樓空間本就緊緊巴巴,哪裏能額外再騰出空間作藝術教室呢?“沒辦法,學生藝體社團搞活動時,就只能臨時尋找空教室,沒有固定的室內場所。”
2018年,石景山區投資200餘萬元,援建了天義第三實驗小學的體藝綜合樓。從此,天義三小歡樂的“四點鐘課堂”正式開啓。每個社團都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孩子們不出校門,就能學幾十種藝術體育課程。
放學後,教學樓安靜下來,藝體綜合樓迎來了高光時刻。記者採訪時正值週末,可仍不難想象孩子們往來穿梭、歡聲笑語的景象。樓道里掛着一幅幅照片,記錄着孩子們在“四點鐘課堂”上認真的樣子。教室裏陳列着他們的習作,不論是書法國畫,還是篆刻作品,都頗有專業水準。
赤峯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教育大市,而寧城更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寧城縣教育局副局長孫輝説,2015年7月,寧城和石景山就簽訂了教育合作框架協議,學校、教師、企業多方合力開展全方位幫扶。
英文老師張麗偉就受益於兩地的教育合作。一年前,她曾經赴石景山區古城二小,進行15天的理論學習和跟崗培訓,最打動她的當屬“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返回天義三小後,張麗偉也把分層次教學、真實情景運用等新方法,應用在了自己的教學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幾年來,像她一樣赴石景山培訓的寧城縣教師總共有750名。
五年來,石景山區已有20所中小學與寧城縣28所中小學結對,開展手拉手活動。石景山在2018年還設立了教育扶貧助學金,惠及2300位貧困生。北京的企業家還為寧城捐贈了250台電腦,讓孩子們瞭解外面的廣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