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怎麼死的
在元朝末年中出現過大大小小的反元起義者,其中張士誠也屬一員,在當時有張士誠最富有的説法。張士誠為人不僅正直而且很有義氣,是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不管自己家庭多麼困難,在遇到困難的鄉親時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因此,張士誠在鄉親的面前樹立起了很高的威信。後來,由於鹽警的欺壓日益嚴重,張士誠率領他的兄弟還有十八個鹽丁起兵反元,歷史上的"十八條扁擔起義"就是由此而來,他成為了反元的首領。那麼張士誠怎麼死的?
張士誠雕像
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駐紮在江浙一帶,在那裏他建立了革命的政權,政權所在的地是當最富庶的地區,同時此地也是元朝的漕糧和財政的主要來源。元朝被張士誠從中切斷,使元朝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早期的張士誠在反元的作戰中勢如破竹,他領導的反元鬥爭,使元朝的軍力受到牽制,同時也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那麼張士誠怎麼死的?
張士誠在起義的前期猶如破竹之勢建立政權,但是在後期的時候,張士誠的弟弟被朱元璋打敗俘虜,而又因為方國珍已經投降敵國,同時又受到元軍的進軍,在內外憂患的情況下不得不偽裝投降於元朝,過了不久之後再一次公開反元,但是在這一次的反元鬥爭中並沒有像前期一樣節節戰勝,最後敗在了朱元璋的政權之下,因此被朱元璋殺死。言至此應該知道張士誠怎麼死的了,他作為反元的領袖,如果朱元璋不滅其口,就隨時可能受到張士誠的再一次起義,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會放過張士誠。
沈萬三與張士誠
沈萬三與張士誠是一個時期的人物,他們生活的時期都是從元末過渡到明朝的階段,但是不同的是沈萬三成為了明朝時期的富商,擁有着富可敵國、取之不盡的財富。而張士誠卻因為惹怒了朱元璋而被殺死,沒有活到明朝的鼎盛時期。其實沈萬三與張士誠之間還有着一定的關係,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張士誠雕像
沈萬三與張士誠之間的關係還要從元末開始説起,張士誠本來是起義軍的首領,他們活躍在江浙一代,據説在元末時期,張士誠是所有起義首領中最為富有的人,他的身上也具有很強的能力,所以在十八條扁擔起義之後,就成立了自己的政權,並且聲稱自己是誠王。而那個時候沈萬三也在蘇浙地區經營着生意,他的生意重心就設在蘇州地區,而張士誠起義的時候,他曾經用金錢的方式支持過他,在成功之後張士誠還為他設立了石碑編寫了傳記。
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在張士誠建立政權之後也開始支持沈萬三的生意。然而在朱元璋得取了權力之後,張士誠的政權也就立即瓦解了。然而在民間傳説中沈萬三和張士誠的結局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他們都是因為得罪了朱元璋,之後張士誠被人直接殺死,而沈萬三落得個流放的下場,最終也因此而離開人世,所以説他們的人生還是比較相似的,儘管有人認為沈萬三的故事只是傳説而已,但是民間還是有許多人相信這種説法。
朱元璋大戰張士誠
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平民的帝王,朱元璋在當時梟雄出沒的年代笑到了最後,他打敗了很多人。朱元璋大戰張士誠勝利,能將張士誠挫骨揚灰,同時打敗陳友諒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朱元璋與張士誠的用人觀念完全不同,這也是導致他倆最後分道揚鑣,劍拔弩張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劇照
張士誠是隻尊重但不重用人才,比如,羅貫中當年就是張士誠的謀士,但是未受到重用。張士誠能在元末那種羣雄割據的年代有所作為重要的就是他很尊重人才,他這個優點是受到很多文人的稱讚的。但是愛才與用才不能畫上等號,張士誠只愛才但是不重用,其實是一種浪費人才的表現,在權力的資源方面是一種不合理的配置,這也是導致在朱元璋大戰張士誠時,張士誠大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是既重用人才也尊重人才。朱元璋在一開始的權力爭奪戰中並不佔優勢,無論是張士誠還是陳友諒都比他有優勢,但是最後卻是朱元璋大戰張士誠以勝利告終,這與他重視人才是分不開的。他與張士誠最大的區別是他願意將人才納入政治、軍事的核心圈子中,築有“禮賢館”招納賢士,而且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對待同一個人,張士誠沒有任用,但是朱元璋卻能發揮其長處,並放手讓其實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也是張士誠為什麼沒有成為帝王的原因。
張士誠的手下
張士誠的手下有很多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其中包括呂珍、張士德、張士信、潘元明等等,這些都是為張士誠效力的重要功臣。其中,張士誠最為得力的將領是呂珍和張士德。張士誠的手下居多,但是這兩個是張士誠十分信任又非常重視的愛將。
呂珍
呂珍,安豐人,元末起義軍將領,是張士誠手下的重要將領。呂珍跟隨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勇於戰鬥,屢建戰功。呂珍鎮守江蘇等多個地方,並且對當時的民生、城防等進行了改善。呂珍多次跟朱元璋的軍隊進行作戰,參與過常州之戰、宜興之戰等戰役。
呂珍身為吳國的將領,自跟隨張士誠以來,多次幫助張士誠割據地盤。在與朱元璋的作戰中,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仍然堅決抗戰。在宜興之戰中,呂珍虜獲了朱元璋的大將廖永安,打擊了朱軍的實力,為張士誠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張士德是張士誠的胞弟,他從小就跟着張士誠,兩人都是以運鹽為生,因為經常受到大户人家以及官員的欺壓,於是兩兄弟便決定舉兵造反。張士德是張士誠這麼多兄弟中最強悍、最有智慧的人,功勞也是最大的。等到張士誠在淮東站穩後,又讓弟弟率領軍隊開闢了江東的地盤。
等到朱元璋攻下張士誠所在的常州後,張士德率領軍隊前去增援,不料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被朱元璋的部下所擒獲。張士德的死對張士誠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張士誠像是失去了左右手,同時也惡化了朱元璋和張士誠的關係。
張士誠後代
張士誠是元末義軍將領和地方割劇勢力領袖,最後敗死於朱元璋之手。羅貫中、施耐庵都曾是他的手下幕僚。因為深感民眾疾苦,對百姓愛護有加,所以張士誠在民間享有很高的威望。張士誠死後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説和祭祀活動,連今天蘇州“掛天燈”的習俗都源於對他的紀念。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很多,但歷史的真實已無從深考。
張士誠劇照
認宗張士誠的事很早就有,據考證清末狀元張謇還曾回蘇州姜堰市尋親認祖,但終未果。當今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認同比較多的是,姜堰城北村村民吳大元家中有一塊神秘張姓祖宗牌位,並留有“生死吳,死姓張”的祖訓,由此推斷為張士誠後人。關於吳姓改張姓有兩種判斷,一是張士誠被追殺時,他的子女逃亡到張的吳氏妃子家中,遂隨其舅姓吳,另一是張士誠本稱吳王,所以後人姓吳。還有蘇州府實秋老先生的講述也頗有趣,説是祖上流傳,張士誠唯一兒子逃亡中,提“張府”燈籠,受盤查,慌張中蓋上“張”字,只留下另一個“府”字,所以謊報自己姓府,後來家裏也一直就沿用了這個姓氏。
不管怎麼説,有這麼多有關張士誠後代的故事,有這麼人希望是張氏後人,説明百姓對仗義為民者的擁戴。著名武俠小説家梁羽生還由此還演繹了《萍蹤俠影》的故事,説張士誠的孫子是張宗周,重孫則是風流俊秀的大英雄張丹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