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項對本市學生家長、教師、督學等4.7萬餘名公眾開展的調查顯示,公眾對本市教育工作滿意度綜合得分為85.7分。近日,《北京教育藍皮書:北京教育發展研究報告(2021~2022)》披露了相關數據,並表示北京教育工作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時期教育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現代化。
2021年9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面向全市各區幼兒園、中小學及職業高中學生家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園)長、教師,督學等47582名公眾開展了教育滿意度調查,瞭解公眾對公共教育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本市教育工作滿意度綜合得分為85.7分,比上年增加4.3分。其中,教育收費規範狀況、學校(幼兒園)安全狀況、師生關係、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學生對學校的喜歡程度評價得分連年保持高位穩定,“入園難”緩解情況得分提升幅度最大。
藍皮書分析相關數據認為,2021年本市及各區教育工作整體情況得到公眾廣泛認可。“雙減”“五項管理”在政策實施之初得到公眾的較高評價,但家長尚存顧慮,學生睡眠時間達標情況仍不樂觀;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評價有所提升,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還不能滿足公眾的教育需求,並對教師隊伍素質提出更高期望。
藍皮書表示,“十三五”期間,北京教育持續深化綜合改革,育人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人民羣眾獲得感均有明顯提升,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現代化。本市教師結構、數量和專業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提升,義務教育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達95%,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比例達80%。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明顯增強。五年累計增加學前教育學位23萬個,本市適齡兒童入園率達9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7%。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9%以上。
“十三五”以來,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續提高。藍皮書數據顯示,到2020年,北京普通高校在校生總規模達97.8萬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38.67萬人,普通本科在校生51.8萬人,高職高專在校生7.3萬人。與“十二五”末期相比,研究生、本科生的招生規模均實現穩步增長,其中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較快。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高等教育普及化。
同時,北京高校教師隊伍結構也呈不斷優化態勢。2020年,北京高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比達到75.3%,比“十二五”末提升19.2%;高級職稱教師佔比達68.2%,比“十二五”末提升7.4%;“雙師型”教師、具有工程背景和行業背景的教師隊伍得到逐步擴充,極大地滿足了實踐教學的需要,並配足思政教師、輔導員以及各類管理服務人員,積極推進協同育人工作。
同時,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年發表科技論文數、年專利申請數、有效發明專利數、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等方面均較“十二五”末有較大增長,其中有效發明專利數增幅達56.4%。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北京實驗室、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更多科技支撐。
“十三五”期間,北京學習型城市服務網絡與基地建設得到加強。目前,本市共有市級開放大學1所,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職教中心等區一級社區機構辦學單位19所,街道(鄉鎮)社區教育學校377所,“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網絡體系基本健全。並整合社會資源,“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四時五行話養生健康大講堂”“故宮講壇”等均獲得“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在師資方面,市教委聯合相關企業,精心選拔和培養了三批“學習指導師”,發揮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引擎”和“發動機”的作用,參與市民終身學習活動策劃、社區課程研發、個性化學習、學習資源獲取指導等學習服務工作。
不過,北京市民終身學習“立交橋”還沒有完全建立,學歷、非學歷、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轉換通道還不順暢,靈活開放、銜接互通的終身教育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建議推進本市終身教育或終身學習立法工作,探索運用互聯網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泛在學習環境,形成“互聯網+”時代北京學習型城市建設新模式,並構建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制度,充分整合資源,擴大教育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