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给2021年的首都教育打了85.7分

2021年,一项对本市学生家长、教师、督学等4.7万余名公众开展的调查显示,公众对本市教育工作满意度综合得分为85.7分。近日,《北京教育蓝皮书: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1~2022)》披露了相关数据,并表示北京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教育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公众给2021年的首都教育打了85.7分

2021年9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面向全市各区幼儿园、中小学及职业高中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园)长、教师,督学等47582名公众开展了教育满意度调查,了解公众对公共教育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本市教育工作满意度综合得分为85.7分,比上年增加4.3分。其中,教育收费规范状况、学校(幼儿园)安全状况、师生关系、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评价得分连年保持高位稳定,“入园难”缓解情况得分提升幅度最大。

蓝皮书分析相关数据认为,2021年本市及各区教育工作整体情况得到公众广泛认可。“双减”“五项管理”在政策实施之初得到公众的较高评价,但家长尚存顾虑,学生睡眠时间达标情况仍不乐观;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评价有所提升,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并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更高期望。

蓝皮书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教育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育人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均有明显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本市教师结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提升,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95%,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本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7%。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以上。

“十三五”以来,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续提高。蓝皮书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京普通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97.8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38.67万人,普通本科在校生51.8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7.3万人。与“十二五”末期相比,研究生、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均实现稳步增长,其中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较快。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

同时,北京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也呈不断优化态势。2020年,北京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75.3%,比“十二五”末提升19.2%;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8.2%,比“十二五”末提升7.4%;“双师型”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和行业背景的教师队伍得到逐步扩充,极大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并配足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各类管理服务人员,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作。

同时,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发表科技论文数、年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等方面均较“十二五”末有较大增长,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增幅达56.4%。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北京实验室、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更多科技支撑。

“十三五”期间,北京学习型城市服务网络与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目前,本市共有市级开放大学1所,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职教中心等区一级社区机构办学单位19所,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377所,“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并整合社会资源,“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故宫讲坛”等均获得“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在师资方面,市教委联合相关企业,精心选拔和培养了三批“学习指导师”,发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擎”和“发动机”的作用,参与市民终身学习活动策划、社区课程研发、个性化学习、学习资源获取指导等学习服务工作。

不过,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还没有完全建立,学历、非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通道还不顺畅,灵活开放、衔接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推进本市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立法工作,探索运用互联网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形成“互联网+”时代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新模式,并构建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充分整合资源,扩大教育供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24 字。

转载请注明: 公众给2021年的首都教育打了85.7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