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李治墓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於乾陵。該皇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上,為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歷史遺蹟之一。

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李治墓照片

相傳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即則天順聖皇后光宅元年,歷經二十三年之久才得以完工,是一座仿造大唐京師長安城所建的曠世陵園。乾陵坐落於梁山北峯之上,內城總面積達二百四十萬平方米。內城四面城牆高聳,東南西北別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佈局十分合理。

乾陵內共計有十七座陪葬墓,多為王子、公主及朝廷重臣之墓,陪葬有大量的奇珍異寶,竟有數以萬計之多!其中尤以古玩器皿,及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境況的文藝作品為多數,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寶庫,因而1958年被當地村民發現後,立刻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乾陵如此工程浩大,雄偉壯觀,想來是因為貞觀時期的李唐王朝國力強盛,故而帝王的陵墓建造也講究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據著名考古學者介紹,在歷代考古專家所發現的古代帝王陵墓中,唯有盛唐時代有開山建陵的手筆,這也充分應證了大唐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綜合國力達到空前鼎盛的時期。

乾陵墓道被發現時保存十分完整,且並未發現新近挖掘的盜洞,因而可以推測後世盜墓者對陵墓內長眠的高宗皇帝尚有一分崇敬之意,因此,乾陵幸運地成為唐代十八陵中惟一未遭盜掘的陵墓。

李治怎麼死的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執政期間一度歷經了廢立中宮、改立太子等大事,在武則天的輔佐下政績斐然,因而高宗時期為唐朝版圖最大之時,太宗皇帝所創下的貞觀之治,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延續和光大。

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唐高宗李治劇照

永淳二年十二月,時年五十六歲的唐高宗李治在貞觀殿龍馭殯天。

關於李治的死因,據史料記載是病逝。李治在位時,日常主持朝政,批閲奏章之時,常犯頭痛頑疾,侍醫秦鳴鶴曾以針灸刺穴之術為帝王治癒。

隨着時間的推移,曾一度輔佐李治整頓朝綱的武后逐漸展露出難以駕馭的政治野心,有逾越君王主導朝政之勢,高宗看在眼裏,逐漸興起廢后的念頭。

豈料早在天子身邊佈下耳目的武則天知悉後,立刻向李治痛陳己過,申訴辯解。在她的巧妙周旋下,廢后一事不了了之,然而擬詔大臣上官儀卻遭到誅滅九族的下場。至此之後,李治無力再製約武后,加上長年累月的勞累,舊疾復發,一度竟發展成目不能視的地步。

帝王難以操持政務,遂命太子李顯監國,代行政務。昏聵無能的李顯難以擔此重任,而此時,鋒芒畢露的武則天實際上已完全掌控了李唐江山的軍政大權。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李治之死,一半是由於他身體孱弱被風眩症疾病所累,另一半也是因為其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強悍的妻子武則天的陰影裏,內心絕望而又無力改變現狀,只得忍氣吞聲,鬱鬱而終。

大唐皇帝李治

唐高宗李治為大唐第三代皇帝,為唐國公李淵之孫,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於貞觀十七年被飽受諸皇子奪位之苦的李世民冊立為皇太子,在盛唐歷史上,李治雖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樹,然而卻是一位頗為仁愛的皇帝,因而後世口碑一直不錯。

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唐高宗李治畫像

唐太宗子嗣眾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繼大業的人選之內,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駕崩,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便先後謀反,令得李世民傷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將王位傳給自己親自撫養長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後來的唐高宗。

或許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國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無一顆仁愛之心,必定無法廣施恩澤於天下萬民,難以堪當一國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雖無大錯,卻始終無法成長一名獨當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後來,一箇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傑來到了李治身邊,唐高宗的執政生涯才得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女人,便是後來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

關於唐高宗李治,民間對他的評價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説得更明白點,與其説人們對他的政績感興趣,不如説對他後宮女人之間的故事更為津津樂道。須知唐高宗李治從父親李世民手中繼承的,不僅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還有李世民生前頗為寵幸的後宮佳麗啊!


 

唐高宗李治簡介

唐高宗李治是唐國公李淵之孫,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開國之後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眾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氣度的李治是不在儲君考慮範圍之內的,然而諸皇子皆對皇位虎視眈眈,等不得父親百年歸老就接連發生謀反事件,另太宗傷心不已。

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唐高宗李治劇照

痛定思痛之後,他決意傳位於雖無大才,卻有一顆仁愛之心的晉王李治,這便是後來繼承李唐江山,與武則天一同開創燦爛輝煌的後貞觀時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時期,得唐太宗親自教導,經常出入御書房,與太宗才人武氏漸生情愫。

唐太宗駕崩後,武氏與其他一眾宮人被送往感業寺削髮為尼。彼時,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長孫無忌等權臣的諸多鉗制,尤為後宮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之事所煩惱,偶然一次入感業寺進香之際,竟意外地與曾經愛慕至深的武則天重逢,驚喜之下立刻詔她侍寢,兩人纏綿間互訴離別之情。

不久之後,一心想着扳倒蕭淑妃的王皇后主動提出將武氏納入高宗後宮,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許可,當即不顧朝臣反對從感業寺接回已然懷有身孕的武氏,封為正二品昭儀。至此之後,武氏漸漸寵冠後宮,竟以雷霆之勢迅速打敗了王皇后與蕭淑妃,一躍成為高宗的後宮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則天的輔助,高宗得以放開手腳,漸漸擺脱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外戚勢力的鉗制,在之後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績。

李治和武則天

嚴格來説,武則天最初應該是唐高宗李治的庶母。貞觀十一年,十四歲的豆蔻少女被唐太宗召選入宮,封為五品才人,伴駕唐太宗左右。當時的李治不過是十歲的青葱少年。在長達十二年的歲月裏,李治每每出入太宗書房,總忍不住多看父親身邊這位美豔的伴讀秘書幾眼,一來二去,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自然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李治與武則天劇照

若説李治對武則天最初的情感只是懵懂少年對美麗異性的好感的話,那麼成年登基為帝后,李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武氏從感業寺內接回宮,則更大層面上是由於身處王皇后與蕭淑妃權力鬥爭的漩渦中,令高宗感到情感上失落,而武則天的温柔多情在此時起到了一種填補內心空虛的作用。

李治對武則天的愛,更大程度上帶有一種對母性光環的依戀,以及對政治夥伴的倚重,這種情感相較他過去對蕭淑妃那種單純的自上而下的恩寵有本質的不同。

雖然後來高宗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不光是因為他對她的感情,更主要是為了從長期專權的舅舅長孫無忌手中奪回朝政大權,然而他畢竟給了她天下女子最尊崇的榮耀和冠冕,更何況他後期許她參與朝政,把軍政大權交於她分擔,並賜“二聖”尊榮,這都為武則天一步步登上帝王的權力巔峯創造了條件。須知對於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而言,肯將自己最重要的王權交予心愛的女人分享,難道還不足以説明他對她的信任與愛重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9 字。

轉載請註明: 李治墓有沒有被盜掘 李治怎麼死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