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如果孫權不在後面幫助曹操,關羽有機會擊敗徐晃嗎?
樊城之戰是赤壁之戰後又一場重要的戰役,直接影響着三國鼎立之後的發展,造成劉備試圖統一天下的困局,為三國歸晉打下了楔子。
對於劉備來説,漢中之戰的勝利穩固了益州,而樊城之戰則粉碎了劉備進一步北上勝利的可能性。
那麼再回頭看看樊城之戰失敗的原因的時候,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孫權身上,假如當初孫權顧全大局,不從背後攻擊關羽,那麼關羽有機會擊敗當時的勁敵徐晃嗎?
徐晃和關羽是老鄉,倆人同是河東人。當初關羽投降曹操的時候,就和徐晃以及張遼相交甚好。這是英雄之間兮兮相惜的緣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們應該是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有了相同點,才能夠讓他們相聚一起。
除了這點可以看出徐晃不凡的才能外,徐晃投入到曹操陣營後的所作所為,也説明他並非碌碌無為,而是蛟龍入海,大顯神通,從一個令人不齒的降將逐步成長成為曹魏陣營赫赫有名的統帥,最終能夠獨當一面,在樊城之戰中擊敗昔日好友關羽。
第一次立功發生在官渡之戰前夕。
當時關羽還在曹操陣營,同心協力攻打風頭正盛的袁紹。袁紹在顏良戰死後,又派河北名將文丑進至延津,追擊曹操,而曹操將計就計將大量的輜重散在路中引誘文丑軍爭搶。
文丑中了曹操的誘敵之計,正當其麾下的騎兵下馬爭搶財物的時候,徐晃等人立即縱兵突擊文丑,在混亂中擊殺文丑,從而被封為偏將軍。
第二次立功發生在官渡之戰之時。
當曹操和袁紹戰事膠着,處於拼消耗的關鍵時刻,誰的糧草多,誰就能夠堅持到最後,因此糧草成為雙方至關重要的戰略物資。
沒有糧草就拼力收集糧草,擁有糧草就要千方百計焚燒對方的糧草。當曹操得知袁紹軍又運來數千車糧草後,就打算派以員猛將去執行這個重要的任務,謀士荀攸則推舉徐晃擔此大任。
徐晃不虛此行,在史渙的協助下,成功的摧毀了袁紹數千輛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從而被封為都亭侯,在爵位上升了一個檔次。
第三次立功發生在討平袁紹殘餘勢力。
袁紹去世後,三個兒子在各自實力派人物的擁立下割據一方,曹操採取合縱連橫的方式各個擊破,從而逐步統一北方。
在此過程中,徐晃除了表現出攻城拔寨的勇武一面,同樣也展現出足智多謀的能力。比如易陽令韓範假裝投降實際打算據城堅守以拖延時間,結果在徐晃的勸説下放棄城池,真心實意投降。
在徐晃力主之下讓曹操放棄屠殺易陽全城,從而贏得了河北人士普遍的尊重。
徐晃告訴曹操:“如果我們今天單憑意氣滅了易陽,那些沒有投降的城池感到害怕,就會堅持到底,這樣我們何時才能夠統一河北呢?如果我們給河北人士立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他們投降,並且得到善待,那麼其他城池就很容易攻下。”
曹操聽從了徐晃的意見,在隨後奪取河北的過程中,再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紛紛望風而降,這就歸功於徐晃的功勞,因此被曹操封為橫野將軍。
第四次立功發生在潼關之戰中。
當以馬超為首的十多萬兵馬屯兵潼關,曹操率領大軍和馬超對峙。雙方僵持不下,在這個緊要關頭,徐晃獻計曹操,自告奮勇和朱靈統領四千精鋭兵馬從蒲坂津渡口乘虛渡過黃河,並且立下營寨。
這次獻計曹操順利渡過黃河打下了基礎,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化被動為主動,為擊敗關中聯軍打下了基礎。
第五次立功發生在漢中。
漢中之戰處於白熱化,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十餘營襲擊馬鳴閣,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此事被徐晃發現後,立即率軍支援並擊敗陳式,許多劉備軍走投無路,不得不自投山谷,死傷無數。
此戰導致劉備兵馬死傷很多,以至劉備兵力不足,極大延緩了劉備的進攻。
從以上五次徐晃參與的大戰來看,徐晃均表現不俗,無論是才幹還是個人勇武均不亞於關羽。當然這只是徐晃參與的比較大的一些戰役,還有許多比較小的戰鬥就不計其數未列其中。
如此赫赫戰功,奠定了徐晃在曹魏軍中的地位,並且深受曹操的賞識,這也是曹操在樊城之戰于禁七軍全軍覆沒之後,派他統領剛剛徵召的生力軍前往救急的緣故。
從這點可以看出,徐晃確實並非浪得虛名,在曹操的眼裏,他是一員有能力和關羽一戰的猛將。
關羽和徐晃在樊城之戰之前沒有交手的記錄,但是有他們有着相交的記憶,然而在這個歷史的轉彎處,他們卻再次相遇了。
這次相遇不是杯盞相交的豪爽氣氛,而是以命相搏的生死戰場。關羽瞭解徐晃,而徐晃同樣也瞭解這個昔日的好友。什麼樣的敵人最可怕?不是站在對立面的敵人,而是昔日的朋友,這樣的敵人才是最為可怕。
他知曉你的長處,同樣也知道你的弱點,因此當關羽知曉徐晃來了後,立即放棄了先前輕視對手的態度,立馬精神起來了,而徐晃的打法和先前的于禁等人完全不同,充分的展示了他的戰術,足以表明他名將的地位,名不虛傳。
第一步,聲東擊西之計。
徐晃原本在漢中支援夏侯淵抵抗劉備,後來夏侯淵戰死後,曹操親自到漢中迎戰劉備,而樊城告急,就派徐晃到宛城一方面防守許都,另外一方面呼應曹仁,救援樊城。
等到于禁的七軍被大水淹沒之後,徐晃眼看着樊城危機,就開始出兵營救困守樊城的曹仁。
在宛城和樊城之間有一座城池叫郾城,已經被關羽佔領,以作為圍困樊城的據點。要解圍樊城就需要先奪取郾城,而且郾城距離樊城大約十里遠,跑馬跑起來二十來分鐘就可以趕到。
徐晃此時如果硬攻郾城必然引起關羽的注意,同時也會大量折損士卒,挫傷鋭氣,就悄悄的包圍郾城,並且假裝在郾城周圍挖掘壕溝,以截斷其歸路。關羽見狀,大吃一驚,以為徐晃要挖壕溝困死郾城,就連夜下令燒掉營寨,從郾城撤兵。徐晃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取了郾城,從而打破了樊城北面最大的威脅。
此次聲東擊西之計雖然沒有擊退關羽圍困樊城的兵力,但是讓徐晃順利調動了關羽的兵力,達到了順利屯兵郾城的目的。徐晃就可以以郾城作為支撐點進攻樊城周圍的關羽軍。
第二步,結硬寨打呆仗。
郾城和樊城之間的距離並不遠,只有十多公里,徐晃並沒有立即率兵攻打圍困樊城的關羽軍,而是出城挖壕溝,紮下營寨和關羽的營寨對峙。徐晃挖掘的壕溝和營寨距離關羽圍困樊城的營寨最近距離只有三丈,打個噴嚏讓對方 聽見。
徐晃把營壘挖得這麼近,一方面是為了和城內的曹仁通消息,另外一方面可以窺視到關羽大營的消息,同時可以逼迫關羽犯錯。
此時的曹操也沒有閒着,雖然已經年老體弱,硬是率領後續部隊來救援樊城、襄陽。當他率領的主力進抵今河南郟縣東南的時候,就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進至偃城,並且把這些人馬全部交給徐晃指揮。
壕溝也挖了,營寨也樹立起來了,大量的援軍也來了,徐晃的實力猛增,已經超過關羽軍,可以和關羽決一死戰。
第三步,再次以聲東擊西之計擊敗關羽。
關羽在圍困樊城的過程中,設計了三座營寨來圍剿樊城以作為掎角之勢:本營,圍頭和四冢,這個方式可以圍困樊城,並且防守外圍攻擊,算起來固若金湯。
徐晃啃過不少硬骨頭,關羽這種打法在他看來也不算稀奇吧。他率軍假裝攻擊圍頭,等到關羽軍大部分注意力轉到圍頭的時候,他突然率領主力猛攻四冢。猛攻之下,四冢岌岌可危,眼看不保。
關羽設立三座營寨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支援,互為依靠。現在看到四冢即將陷落,立即率領五千步騎前去救援,結果救援不成,反而在徐晃的生力軍的攻擊下不得不敗退。
關羽率軍往本營寨而去,徐晃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尾隨追殺。關羽軍在敗退過程中,出現了混亂,導致投降過來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戰死,連關羽本營也守不住了,許多兵馬踐踏而死,也有許多士卒投水而亡。
關羽見勢不妙,只得全軍撤往漢水南岸,至此樊城之圍解除了,曹仁等人轉危為安。
關羽憑藉着水軍優勢,僅僅只是截斷了襄陽和樊城之間的聯繫,雙方處於短暫的平靜。
四冢之戰規模相對於漢中之戰和赤壁之戰來説很小,但是意義很大,它直接影響着樊城之戰最終結局,至此關羽再也無力發動對樊城攻勢,更無法擊敗徐晃。
此時曹操後續援軍已經源源不斷的開赴前線,隨着曹軍兵力增強,特別是四冢之戰失敗後,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的圖謀已經失敗了。
他此刻面臨着兩個選擇:要麼快速後退援救江陵和公安,要麼和樊城死磕,直到身死軍滅。
由此可見,即使孫權沒有幫曹操,採取中立的態勢,不需要顧忌後方江陵和公安城,那麼以曹操目前的軍力來看,關羽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擊敗徐晃。
根據《三國志》徐晃傳記載:
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在這裏曹操極大的讚揚了徐晃,甚至認為他的才能超過了前世的孫武和穰苴。而在《三國志》關羽記載中是這樣評價關羽: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從這裏只是提到關羽單憑勇武可謂萬人之敵,然而打仗不能僅憑勇力,更多的是需要智慧。樊城之戰中,徐晃不僅憑藉他超凡的勇氣進入關羽的營內拼殺,更是運用了他足智多謀的智慧擊敗了關羽,因此即使沒有孫權幫助曹操,關羽同樣無法擊敗徐晃,相反繼續纏鬥下去,徐晃一定會再次擊敗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