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爆發後,女皇武則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後來韋后攬權,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緊接着,臨淄王李隆基,又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將韋后一黨剷除,共同擁立李旦登基。
李旦即位後,自然要冊立太子,李旦共有六個兒子,而當時最有希望的有兩個。一個是身份佔有優勢的嫡長子李成器,一個是具有功勞的庶子李隆基。
李成器是李旦的嫡長子,史書是這樣記載他的:“讓皇帝憲,本名成器,睿宗長子也。”而當中的“讓皇帝”,是李成器去世後,唐玄宗李隆基為他上的帝號,為什麼是“讓”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李旦當過兩次皇帝,第一次是武則天廢掉唐中宗後,就讓他即位了。他即位後,就封了年僅六歲的李成器為太子。後來武則天自己稱帝,李旦又降為皇子,李成器自然也就不是太子了。
既然李旦有嫡長子李成器,而且李成器以前也當過太子,那麼他復位後,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庶子李隆基呢?
第一、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有功。當時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按照身份高低,選擇冊立嫡長子為儲君,二是根據功勞,選擇有功者居之。唐朝並沒有必須立嫡的祖制,因此李旦更會考慮冊立李隆基,畢竟沒有李隆基,自己根本無法復位。
第二、李成器主動退出。雖説李隆基功勞大,但他是個庶子,如果貿然立他為太子,恐怕會引起李成器的不滿。所以李旦對於這個問題很是頭疼,於是他開始試探李成器的口風,提出想立他為儲君。
結果李成器反而不願意了,他對李旦説道:“國家安定,當以嫡長子優先。國家危難之際,應當以有功者為先。三弟對社稷有功,他比我更適合當太子。”見李成器這樣説,李旦便順水推舟。
第三、李隆基眾望所歸。自唐隆政變後,朝中勢力就主要分為兩撥,一撥支持李隆基,一撥支持太平公主。也就是説,只有李隆基能剋制住太平公主,他的呼聲自然比李成器要高。
第四、李成器不喜權貴。李成器從小就和兄弟們感情要好,他將儲位讓給李隆基,有很大部分是出於真心。加上他從小就喜好詩書,對政事不感興趣,與其參與政治鬥爭,還不如去做個閒散王爺。
當然,李成器主動退出,還是有為自己考慮的。朝中很多人支持李隆基,而李隆基自己也是有野心的,這點李成器看得很清楚。就算自己不願讓位,李隆基恐怕也有辦法奪位,到時候兄弟反目,局面就不好看了。
綜上所述,李成器是既不想當太子,也不能當太子。就這樣,李旦便順理成章,冊封李隆基為太子。而對於哥哥這樣的做法,李隆基心中很是感激,他即位後,便封哥哥為寧王。
開元二十九年,李成器去世,李隆基萬分悲痛,追諡哥哥為“讓皇帝”。而這個“讓”,正是表明當初哥哥主動讓位,自己一直銘記於心,這體現出兩人的兄弟之情。
李成器的兒子知道時,還曾主動上奏,説自己的父親不敢當帝號,請求李隆基收回。結果被李隆基駁回,同時他還説道:“十數年間,棣華凋落,謂之手足,唯有大哥。”
李成器與李隆基的兄弟情,的確很令人動容。在古代皇室中,很多人為了爭奪皇位,不惜手足相殘,而李成器與李隆基並非同母兄弟,卻還能保持兄友弟恭多年,實在是很難得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