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華古文字班開班,總有一些年輕人嚮往“冷門絕學”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我們都應當是見證者、支持者。

  日前,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古文字班開班,首屆學生共7名。這個專業的研究對象包含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上的文字等,被外界認為是冷門絕學。據報道,全國也就兩三百人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相比招生人數眾多的熱門專業,這個專業真可謂極其冷門。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古文字班師生合影 圖片來源:清華新聞網

  一般來説,一個專業的招生規模必須與該校的研究與教學實力相匹配,有多少師資力量就招多少學生。其次,招生規模也要與就業渠道的承載力相匹配,古文字學在就業市場的需求不是很大,主要方向是高校、研究機構、博物館等。因此,確立一個專業合理的招生規模,並不能以人們感性上“多了”還是“少了”為依據。

  專業的“冷門”,並不意味着專業不重要。雖然研究甲骨文、金文之類的古文字,短期內似乎沒法創造多少經濟效益,但作為關乎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事業,離不開“少而精”的研究人員和後備學術力量。“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古訓,並不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黯淡。研究“絕學”,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僅僅是100多年的甲骨文研究,就讓中國古代信史的起點提前了數百年,顯著地提振了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心。更不用説,古文字研究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個歷史文化,在這一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都會直接影響中華民族探尋文明基因的前進步伐。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吸引有志向的青年報考,匯聚這些“冷門絕學”的傳承力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清華大學設立古文字班,體現出該校對傳統文化傳承事業的重視。讓那些有志於從事絕學研究的年輕人能獲得良好的資源與合理的發展路徑,應當是高校有意識去做、並要做好的事情。對此,高校不僅要把學生招進來,還要配備優質學術資源與強大的師資,並提前考慮學生將來的就業問題,不妨在學生學習課程的同時,就聯繫文博單位提供實習機會。

  我們還記得,去年湖南女孩鍾芳蓉高考取得676分的高分,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度引起輿論的熱議。當時輿論場上就出現了類似“尖子生竟然學考古”的聲音,似乎這樣沒有“錢”途、需要坐冷板凳的專業,根本不值得學習成績好的年輕人選擇。但實際上,正是因為有這些有志從事文化基礎研究的年輕人,才讓我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事業充滿信心。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我們都應當是見證者、支持者。

  撰文/黃帥

  編輯/王鐘的